馬祖,這塊曾為國防重地的海上邊陲,今日已成功轉型為觀光熱點,不僅見證了歷史戰火,也擁有海洋文化、生態資源與人文記憶,走上觀光熱潮的浪頭,藍眼淚奇景與戰地文化更為馬祖贏得關注。然而,當我們看見現階段旅遊人潮時,也不能不思考島嶼的未來。未來的馬祖,不單只是「觀光島」,更應是一個青年願意留下、居民能安居、環境得以共榮的韌性島嶼。
馬祖觀光逐年升溫,從今年清明和端午連假訂房率全國第一即可略之,根據交通部觀光署最新統計,114年5月馬祖地區旅客總人次達25,879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4.73%,接續4月增16%的亮眼表現,顯示觀光動能持續升溫、成長趨勢穩健。然而,若僅仰賴大團快閃式旅遊,既壓力沉重,也難以帶動在地經濟共榮。未來應朝向高質感、慢旅型態,以小量高質、多元體驗發展,避免「大量觀光、低價團」造成生態與生活品質惡化。地方節慶等系列活動即將在秋天輪番登場,我們也鼓勵以社區為主體的導覽活動,導入地方導覽人員制度、推動低碳旅宿、整合節慶、戰地歷史教育與文化體驗,形塑馬祖獨有的「觀光品牌」。唯有讓觀光收益真正落到地方,居民共享觀光紅利,才能永續發展。
「地方真正的力量,來自土地上的人。」馬祖的未來不能只靠政府規劃,更應由在地居民與公部門共同共筆、共同設計的島嶼。長年以來,馬祖青年外移比率高,學成返鄉者少,即便是醫保或師保生,服務期滿調台的比例也不低。真正能讓青年留下的,不是短期補助或情懷號召,而是清晰的職涯路徑與創業空間,青年需要的不只是補助,而是未來感。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許多在地青年成立文創品牌、推動農產加工與友善生態旅遊,民間社團自辦環境清潔與導覽活動,這些不是「補強」,而是未來。推動成立「馬祖青年創生與培力」平台,導入數位技能、文化設計、環境導覽等專業課程,結合政府的創業補助、空間媒合與地方品牌孵育,讓返鄉者「有方向、有工具、有舞台」,打造「小而專、小而強」的青年產業生態。
讓人才留下來、讓青年做起來、讓民間動起來、讓環境與人共生,這不只是地方發展的願景,更是一場深刻的島嶼革新!因為民間活力,才是島嶼真正的永續動能。馬祖的未來,可以是人才返鄉的創業沃土、是氣候變遷下的韌性島嶼、是文化與生態共存的海上家園。
展望未來,馬祖的發展應秉持「永續」、「在地」、「創新」三大原則,並透過中央與地方協力,融入民間參與機制與「共創治理」精神,走出一條屬於海島獨特道路。
社論/民間活力才是島嶼真正的永續動能
-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