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面對日益嚴峻的缺工問題,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短缺,尤其在基層服務業、醫療照護、運輸物流、農業與地方基層行政體系中,缺工現象尤為明顯。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數據,台灣勞動人口持續萎縮,預計至2030年將減少超過百萬人。面對這股人力危機,不能只靠引進移工應急,開放本地潛在人力資源-銀髮族群,除了能解決缺工危機,更能提升活躍老化,緩解長照壓力。
前幾年勞動部與多個地方政府合作,陸續設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致力於媒合高齡者與合適的工作機會。這些據點不僅提供職涯諮詢、職能培訓與職缺配對,也積極與企業合作推廣「高齡友善職場」的概念,鼓勵雇主重視並善用銀髮族群豐富的經驗與穩定性。
銀髮族的再就業意義,不僅止於補足人力缺口,更蘊含對社會穩定與世代共融的長遠價值。首先,銀髮族擁有豐富的職場經驗與生活智慧,其解決問題能力、人際溝通技巧與責任感,常為年輕世代所不及。例如許多退休教師、技術工人、行政人員在重新投入職場後,不但快速上手,還能擔任職場導師的角色,穩定團隊氛圍,提升整體效率。
其次,銀髮族在生活上相對穩定,工時彈性與收入期望值皆較低,有利於企業進行彈性排班與人力調度。而再就業也有助於高齡者維持身心健康,延緩退化,提高生活滿意度,減輕社會照護成本,形成良性循環。
在台灣,台中市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便是成功範例之一,透過與在地中小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該中心已成功媒合逾千位高齡就業者,其中包括擔任圖書館志工、社區守望巡邏、行政助理與社區照護員等職位,這些人力不僅補上公共服務缺口,也讓地方社會更加緊密與安全。
國際上,日本與新加坡則走在更前端,日本的「再就業支援制度」設有「高齡者雇用穩定法」,補助雇主聘用65歲以上人員,同時鼓勵企業設計高齡友善的職位與工作環境。而新加坡則推行「銀髮就業再啟動計畫」,搭配退休金制度改革,成功延後退休年齡並提升高齡勞參率。
當然銀髮再就業並非萬靈丹,其缺點像是需重新培訓與職能轉換、體力與健康限制,以及社會對高齡勞工仍存在偏見等,而高齡者若長期未與勞動市場接軌,也可能在數位能力與技術更新上有所落差。因此培力與再學習是推動銀髮再就業不可或缺的配套。
對於馬祖而言,銀髮人才不僅是「再利用」的資源,更可能是支撐社區運作的關鍵人力。根據縣政府資料,截至2024年底,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突破24%,屬於「超高齡社會」。長期以來,馬祖基層行政體系人力短缺,許多地方活動與公共服務需仰賴志工與臨時人員支援,若能有系統地發掘與訓練銀髮族群,將成為穩定地方運作的最佳助力。
從都市到離島,從台灣到馬祖,每一位願意再出發的高齡者,都是這個社會中彌足珍貴的「再生能源」。只要政府政策得當、企業態度改變、社會氛圍支持,銀髮人才就能重返舞台,成為撐起台灣人力未來的關鍵角色。
社論/銀髮人才再啟動的社會力
-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