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海大與馬祖的合作看永續地方創生之路

  • 2025-06-29

 在全球追求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的當下,產學合作正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近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攜手,簽署《蔚藍新世代—深耕三漁、共創國際藍色經濟人才培育平台》合作備忘錄,不僅象徵著地方政府與高等教育攜手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的決心,更是一項落實藍色經濟理念、厚植海洋島嶼韌性的具體行動。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自2017年起積極投入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長期耕耘台灣沿海地區,特別以「三漁」整合為核心———即從漁村文化、漁業產值、到漁民生活的全面性關懷。這種深度的地方參與,不只是單向的資源輸送,而是一種共學、共作、共生的關係建構。這次選擇與馬祖攜手,正是看見了這座島嶼在海洋資源、文化底蘊與發展潛能上的獨特價值。

 馬祖近年來面臨人口老化與外移、產業轉型與青年出走等複合性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漁業雖仍是地方經濟命脈之一,卻也急需更新動能與技術支援。海大USR團隊的進駐與深耕,無疑為這個離島地區注入了一股關鍵的改革力量,從教育端、技術端與文化端切入,提供整合型的支持。

 藍色經濟(Blue Economy)強調的是在保護海洋生態系的前提下,發展永續的海洋經濟活動。而此次合作中提出的「初級加工打樣中心」,正是藍色經濟落地的一項創新實踐。不同於傳統大量加工、以量取勝的模式,這樣的中心更傾向於高值化、小規模、多樣性生產,強調在地特色、技術導入與市場鏈結的整合。這樣的思維不僅能延伸漁產品的附加價值,也有助於地方品牌的打造與青年返鄉創業的支持。

 從「技術移轉」到「青年進駐」,從「人才交流」到「課程合作」,這份合作備忘錄的內涵,不僅是紙上承諾,更包含了制度化的人才培育機制與長期的產業輔導框架。當學術單位能夠深入地方場域,與社區、政府、產業三方共構願景,便能突破傳統產學合作的片段式、短期化的侷限,形成一套能真正落地的地方創生模式。

 在國際上,許多成功的島嶼創生案例(如日本的佐渡島、挪威的洛福敦群島)都證明了一件事:地方的永續發展,關鍵不在於單一資源的多寡,而在於如何培養在地人對土地的責任感,以及建構一個讓青年願意留下來、生活下去的完整生態系。台灣海洋大學與馬祖的合作,正朝這個方向穩步前行。

 誠然,一份合作備忘錄的意義,不應止於象徵或儀式,它的真正價值將來自後續的實踐力與延續性。未來縣府與海大如何共同落實各項具體措施,是否能真正建立起「技術—市場—人才」三位一體的在地網絡,將是評價這項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政府部門在政策支持與行政協調上是否具備足夠的彈性?學界是否能跳脫傳統研究導向,真正投入「教學即服務」的理念?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合作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與回應。讓我們期待,這份由知識與地方共同繪製的藍圖,能夠真正走進島嶼的日常生活,開展出一條充滿韌性與希望的地方創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