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校園 教育處舉辦師資培育與知能精進研習

  • 2025-05-18
 為強化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議題的認識與應對能力,教育處舉辦生命教育及性侵害議題研習課程,四鄉五島各校教師踴躍參與提升知能。(圖/文:王致潔)

 為強化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議題的認識與應對能力,教育處舉辦生命教育及性侵害議題研習課程,四鄉五島各校教師踴躍參與提升知能。(圖/文:王致潔)

 【記者王致潔報導】為提升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議題的認識與應對能力,縣府教育處昨(17日)舉辦兩場師資培育與知能精進研習,主題分別為「友善校園與生命教育」及「性侵害議題與創傷反應」,四鄉五島各中小學教師踴躍參與,展現教育現場對於心理健康與校園安全議題的高度關注。

 「友善校園與生命教育」研習課程,由東吳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暨《終結霸凌》書籍作者王美恩主講,著重於如何透過教育避免霸凌,建構尊重、多元與包容的學習環境,並透過生命教育的概念,引導教師陪伴學生認識生命價值,增進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技巧,並敏銳察覺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及早提供適當協助。王美恩表示,導師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班級氛圍,鼓勵導師多接觸正能量,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經營友善包容、利他互助的氣氛。

 教育處表示,現代校園面臨快速變遷與多元文化衝擊,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挑戰日益複雜,因此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關鍵的觀察者與陪伴者。透過生命教育的推動,期望能協助學生建立正向思維,強化面對挫折與壓力的韌性,進而營造溫暖與關懷的校園氛圍。

 而「性侵害議題與創傷反應」則邀請冬青心理治療所負責人暨臨床心理師金融,帶領教師認識性創傷對學生可能造成的心理影響,並重點介紹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CPTSD(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間的差異與症狀表現。金融指出,PTSD可能出現在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的學生身上,如反覆惡夢、強烈閃回、過度警覺等症狀,而CPTSD則常見於長期、反覆受害者身上,可能伴隨情緒調節困難、負面自我認知及人際困擾等問題。

 金融指出,當受害者受到性侵或家暴等重大威脅時,可能出現逃跑、對抗、凍結3種不同反應,因此當受害者被性侵而未反抗時,不代表其合意性交;也提醒與會教師及心理師,如遇PTSD個案時,須及時妥善處理,避免創傷惡化,演變為CPTSD;金融更進一步破除迷思,指出許多家內長期性侵個案在長大後可能成為性工作者,這並非因其不自愛,而是他們內心創傷未被解決,金融和與會者分享應具備的應對態度與技巧,幫助教師在面對敏感事件時更有信心與能力處理。

 參與研習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暨臨床心理師劉育均表示,CPTSD相對於PTSD是個較新的醫學概念,透過這場研習,幫助他更深入認識CPTSD的起因、症狀表現及應對方式,未來在臨床上,他能運用所學更好的幫助患者調節問題、療癒情緒。

 教育處強調,打造安全、尊重與有同理心的校園,是教育體系的重要使命之一,而教師作為學生日常接觸頻繁的對象,具備基本的心理辨識與支持知能,有助於預防霸凌,抑或在遇到相關個案時能及早發現、適時轉介,避免創傷惡化。教育處未來將持續辦理相關師資培訓,並推動更多跨領域合作,協助教師更能勝任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門人,共同守護孩子們的成長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