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藝術島策展人劉星佑 以馬祖為鏡登上國際舞台

  • 2025-04-11
 曾在2023年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迴島嶼吧」策展計畫的劉星佑,以馬祖為鏡登上KYOTOGRAPHIE國際舞台,從島嶼記憶出發的攝影凝視。(圖:文化處)

 曾在2023年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迴島嶼吧」策展計畫的劉星佑,以馬祖為鏡登上KYOTOGRAPHIE國際舞台,從島嶼記憶出發的攝影凝視。(圖:文化處)

 【記者曹重偉報導】台灣攝影藝術家劉星佑將於2025年4月12日至5月11日,參與第13屆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與國際攝影巨擘JR(法國)、石川真生(日本)、Martin Parr(英國)等同台展出,標誌其藝術實踐邁向國際新頁。此次展出的作品《住所不明—家事與國事》系列,緊扣攝影節「HUMANITY(人間性)」主題,從家族影像記憶出發,透過鏡頭語言構築跨越私人與公共領域的視覺敘事。劉星佑運用數位拼貼、實驗暗房技巧與裝置語彙,重新詮釋影像作為歷史見證與身分流動的載體。

 劉星佑與馬祖的創作淵源,始於2023年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迴島嶼吧」策展計畫。初次踏上東引島,他以攝影師特有的視角與感知,捕捉「國之北疆」地貌中蘊藏的歷史痕跡與人文紋理。2024年,他再度深入北竿社區,主持在地工作坊並完成個人創作項目,建立一套與地景互動、與人群共構的影像實踐方法。這段與馬祖群島的深層對話,成為《住所不明》系列的創作起點,將地緣政治、家國記憶與島嶼生命經驗交織成一場視覺上的深層凝視。

 《住所不明—家事與國事》系列中,劉星佑融合攝影、陶瓷與手寫文本三重媒材,將「獨立作戰」、「同島一命」等冷戰遺緒中的政治語言,轉化為金色筆觸的美學裝置,構築出一種既詩意又批判的空間敘事。他以東引島地景為策展入口意象,意圖在京都的當代藝術語境中,打開一個關於「邊界」與「認同」的討論場域。攝影不再僅是記錄,而是記憶的生成與再現,一種關於「住所」與「漂泊」的哲學式影像語言,也於此悄然展開。

 2024年,劉星佑以《地址不再有效》奪得KYOTOGRAPHIE旗下「KG+大獎」,成為該獎創立以來首位台灣得主,奠定其在國際影像界的創作地位。延續這股動能,他將在京都歷史空間Gallery SUGATA發表《住所不明》系列的全新篇章。此舉不僅代表個人創作的突破,更象徵馬祖國際藝術島作為跨國文化對話平台的潛力:由地方記憶出發,進入全球藝術語境。

 從高雄的甲仙、左營、田寮到金門與馬祖,劉星佑以鏡頭穿梭於島鏈與山城之間,思索住所的真義與身分的可變性。他的影像實踐既是對家族史的回望,也是對國族敘事的詰問。KYOTOGRAPHIE 2025「HUMANITY」的核心價值,在他作品中得以具象化呈現:影像不只是觀看世界的方式,更是與世界對話、感知與省思的通道。劉星佑,以馬祖為光,以攝影為筆,繪製一幅屬於台灣也屬於世界的人間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