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步行便利城市

  • 2025-04-02

 在追求永續發展與健康生活的今日,「打造步行便利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地城市規劃的核心目標之一。步行不僅是最基本的交通方式,更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友善、安全與宜居的重要指標。歐洲有許多適合步行城市,提供住民滿滿幸福感,離島相較台灣更有打造步行城市的優勢,馬祖也能思考透過人本為主的思考,打造步行便利城市。

 一份刊登於「自然城市」期刊的研究探討全球城市的步行便利性,結果顯示前50名當中有45座為歐洲城市,包括位居榜首的義大利米蘭。日本京都為亞洲第1,台北、台中也榜上有名。

 幾年前CNN報導台灣為行人地獄,讓台灣交通惡名遠播,但以台北與台中為例,開始重視行人權益與城市步行環境改善,透過政策、設施與觀念轉變,努力朝向步行友善城市邁進。台北市在人行空間與交通轉型方面的作為最為顯著,在幾個層面做出明確改革,像人行空間擴大計畫、交通號誌與時相調整、積極進行無障礙空間整合、騎樓通行空間整治等措施,強化整體步行網絡。

 相較於台北,台中過去以道路寬廣與汽車便利著稱,是典型的「汽車城市」,然而隨著市區人口增加與交通壅塞問題浮現,台中市政府意識到發展人本交通的必要性,台中市有幾個關鍵改革,像是舊鐵路高架化後留下的軌道用地改建為綠空廊道,重塑人行道空間,清除長期佔用的違停與騎樓障礙,透過感應器與智慧號誌系統,依行人數量調整號誌時相,提升行人通行效率與安全性等。

 金門、馬祖、澎湖與綠島等台灣離島地區,由於地形起伏明顯、資源有限與人口結構特殊(如高齡化比例高),在推動步行便利城市上更面臨獨特挑戰。然而,正因空間尺度較小與生活圈緊密,反而更適合從步行友善著手建構宜居環境。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設計具觀景與通勤功能的步行小徑,連接聚落與公共設施,提高民眾步行意願與動機。

 馬祖也可以結合觀光資源打造步行區域如藍眼淚步道,以及之前的櫻花步道,整合旅遊與在地通勤需求,建構兼具功能性與觀賞性的步行路網;還有因應高齡化,友善步行設施需強化,設置更多遮陽、避雨空間、緩坡與可休憩的階梯平台,提升行走安全與舒適度。當然在各村各社區也能透過參與式規劃,設計貼近居民需求的步行改善方式。

 打造步行便利城市,並非只是工程或交通問題,更是一種城市治理思維的轉變。從台北與台中的實踐可見,只要政策方向正確、執行得力,台灣城市有潛力成為亞洲人本交通的模範。而在地形多變的離島地區,也能藉由地景特色發展獨具魅力的步行空間。未來,唯有全民參與、跨部門合作,才能真正實現「走得安心、走得舒服、走得自由」的步行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