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重偉報導】縣長王忠銘24日下午接見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李宜家,衛生局長陳美金在場陪同,共同討論馬祖地區長年推行的胃癌防治政策及成效。李宜家特別分享近期發表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專刊的論文:《以全人口為基礎的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根除治療策略:胃癌預防的實踐指引》(POPULATION-BASED HELICOBACTER PYLORI SCREEN-AND-TREAT STRATEGIES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詳細探討馬祖胃癌防治模式如何成為國際標竿。強調過去馬祖地區的胃癌發生率極高,透過系統性篩檢與治療策略,近年已取得顯著成果,甚至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對象。
李宜家長年關注馬祖居民的消化道健康,除了推動篩檢計畫,每年也定期駐診,為成人整合式健康篩檢異常個案提供後續超音波與大腸鏡檢查。他曾於2020年在國際消化醫學領域頂尖期刊《Gut》發表論文,研究成果廣受國際醫界關注。此外,他亦積極進行衛教宣導,如2020年10月舉辦「保胃抗癌-拒絕幽門螺旋桿菌」講座,提高民眾對胃癌風險因素的認識。此次返馬祖看診時,他特別將IARC的最新專刊帶來分享,感謝地方政府長年投入資源,使馬祖的胃癌防治工作達到國際水準。
王忠銘表示,馬祖過去因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使得胃癌問題長年困擾居民。如今透過政府、醫學界及地方團隊努力,已成功建立完整的胃癌防治政策,成為全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治療的領航者。這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健康與壽命,也讓馬祖經驗成為國際研究的參考典範。縣府未來將持續推動腸胃道疾病篩檢,透過精準醫療與公衛政策的結合,確保民眾享有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衛生局說明,馬祖地區曾是全臺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區域,過去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100人確診,遠高於臺灣本島的平均值。這與當地居民長期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率高達六成以上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已被WHO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與胃癌發生高度相關。為降低胃癌風險,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與江宗賢、邱瀚模、吳明賢、林肇堂教授等人組成胃癌防治團隊,聯手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並與地方政府及醫療團隊合作,自2004年起展開大規模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根除計畫,成為全球首個以全人口為基礎進行幽門螺旋桿菌防治的案例。
該計畫透過六次篩檢(2004、2008、2012、2014、2016、2018年)搭配抗生素根除治療,使當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從70%下降至10%,消化性潰瘍與胃癌前病變的發生率亦顯著降低。根據2020年最新研究,馬祖地區的胃癌發生率已降低超過50%,胃癌死亡率下降25%。預測2023年胃癌發生率可降至每十萬人6人以下,甚至低於台灣本島,預計到2025年,胃癌發生率可望進一步下降68%,胃癌死亡率降低39%,使胃癌不再成為馬祖居民的健康威脅。
台大醫師李宜家拜訪縣長 分享胃癌防治成國際標竿經驗
- 2025-03-25
縣長王忠銘接見台大醫學院教授李宜家,他分享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專刊的論文,詳細探討馬祖胃癌防治模式如何成為國際標竿。(圖/文:曹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