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臺北盆地,是周邊群山圍繞,像盆、亦像碗。而淡水河,像支深插碗底的吸管,有時吐納,有時深吸,每天早晚的漲退潮,就是淡水河一吸一呼的活生生脈動。
ㄧ次走遊課程,無意中看到北投硫磺谷和龍鳳谷之間有塊「郁永河採硫紀念碑」,聽聞清人郁永河曾陪福州彈藥庫典守長來北投大磺嘴谷地採硫磺的故事。社大老師說,當年郁永河乘船由淡水港通過淡水河口「甘答門」(又名干豆門、關渡門)進入臺北時,臺北是一個寬闊浩渺的大湖,連社子島都不見蹤跡呢!
臺北怎麼可能是大湖,而且還有個「康熙臺北湖」名號?臺北,究竟是盆地?還是大湖?這論辯太令人好奇了!
原來,康熙年間,臺北曾發生規模7.0地震,造成地層嚴重下陷。三年後郁永河銜命來臺時,凹陷的臺北盆地竟還積水不退,真是不可思議!造成臺北大湖的元凶,看來是天災了。除了天災,人類蓄意的破壞,因而招致大自然反撲的威力,也是萬不能小覷的。君不見1963年葛樂禮颱風過後,臺北市、蘆洲、三重泡水三日夜。淡水河口的自然天險「獅象捍門」,左有五股獅子頭山,右是關渡象鼻山,兩山夾抱形成狹仄的隘口,常讓盆地內湧水難退。炸或不炸?實在兩難!隔年,為求一勞永逸,終於忍痛炸毀。誰知,自詡「人定勝天」的人類,終於嚐到破壞大自然法則的苦果:每日漲潮必致海水倒灌,五股洲後村良田成了沼澤,昔日河兩岸豐富的魚蝦蟹貝全都鹹死了。臺北不只是大湖,更像裂了口的破碗。
再多的惋歎「早知道」,也換不來ㄧ顆「後悔藥」!如今欲亡羊補牢,只有加強綠美化和生態保育了。淡水河左岸耗資30億元,歷時五年完工的「二重疏洪道」,算是暫緩了淹水問題。至於右岸,在關渡自然公園內,規劃貴子坑溪水質改善及半鹹淡埤塘生態區,加上淡水河兩岸齊心闢護水鳥棲息濕地的措施,臺北碗口的破損終於得到了滋潤修補。
你曾目睹鳥兒ㄧ根ㄧ草的築巢過程嗎?那至少需三五天。當鳥媽媽輕蹲孵蛋時,仍不時用口沫、細羽填塞鳥巢縫隙,讓寶寶不受風雨侵襲。不論臺北是盆地、大湖,或破口的碗公,請疼惜這塊土地,學習禽鳥全心護守咱們的家園吧!
補破碗/文:劉治萍
- 2025-03-07

「獅象捍門」隘口炸毀後的淡水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