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陂/文:東方奭

  • 2025-02-20
景色秀麗的龍潭陂。

景色秀麗的龍潭陂。

龍潭陂。

龍潭陂。

龍潭陂吊橋。

龍潭陂吊橋。

 位於北台灣的龍潭,原名龍潭陂,景色優美,也洋溢著一個耐人尋味的傳說。

 立秋後,緩步走過龍潭時,我一直為這裡的每一寸泥香,每一片雲彩的親切,感到無限歡喜。    

 龍潭與楊梅、平鎮、大溪、新埔、關西為鄰,是一個風光明媚的好地方;龍潭在開闢之初,屬於淡水廳之桃澗堡。日據後,隸屬桃園廳時(西元一九○一年)為大嵙崁支廳之龍潭陂區和三坑仔區,及鹹菜硼支廳之銅鑼圈區,民國九年才合而為一(即龍潭庄),也就是目前龍潭所轄範圍。

 龍潭的民風純樸,至今仍然可以從上一代的茶餘飯後中,獲知許多關於龍潭鄉的陳年往事,而許多至今依然流傳下來的地名,就是一篇篇令人回味無窮的傳說或溫馨的故事,這些傳說與典故,至今仍然是龍潭人心中的最愛。

 在四方有防風林而中央是泥濘之低地,曾經有「爛心」之稱的四方林;如坐落於龍潭東北方,與番仔窩(今大溪)、殺人窩(今平鎮)交界處的九座寮(今九龍村);如地表有厚層之紅黃土,早期以此圍築池塘,塘水渾濁,因此而被名為黃泥塘;如地勢廣大而週邊成弧圓,形狀如圓形銅鑼而名銅鑼圈……

 當從上一代的言談中獲知八張犁(初墾時只有四十甲地,當時以五甲為一張犁)的緣由時,依稀中似乎可以看見先民們一鋤一斧辛苦耕耘的辛酸;打鐵坑為狹長的谷地,由南至北有四個小聚落,最南端的打鐵坑曾經因為鐵匠到此地短暫打造農具而得名時,或多或少都會在心中留下一段難以忘情的喜悅,畢竟龍潭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輝煌的歲月。

 雖然龍潭陂原貌不再,但從每年端午佳節賽龍舟的龍潭大池,依然可以發現龍潭陂(今龍潭大池)有座南天宮位於大池人工島上,觀光吊橋橫大池兩岸,遊客往來穿梭,洋溢悠閒的氛圍。由南天宮龍潭觀光吊橋入口處,經由吊橋可通往對岸的湖濱公園,吊橋兩端由六條紅色的纜繩固定於兩端,站立於吊橋之上,可綜覽龍潭大池的景觀,於落日餘暉時,欣賞夕陽,迎面而來的風,使得大池變得詩情畫意了起來。

 紅色堅固的纜繩連接於二端的吊橋入口處,每端各有三條大纜繩,再以水泥石塊固定住纜繩,增加吊橋的承受力,避免危險,在紅色的纜繩主幹之下,再以較細小的纜繩來做為支持人行步道的重量,腳下所踏的是木製的板子,走在觀光吊橋上那種隨風搖晃的驚喜,令人許久許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