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了小娃娃呀,回呀嘛回娘家,娘家嘛遠在,山呀嘛山腳下,又養雞呀,又養鴨呀,還把我撫養長大呀,撫養到了十七八呀,姑娘就出嫁…」這首輕快悅耳的《回娘家》歌詞,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也能哼上一兩句。聽到這首充滿喜慶的歌謠,總是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嘴角泛起一抹幸福的微笑,尤其是已出嫁的女兒。
「回娘家」是新春時期的主要活動之一。已出嫁的女兒於新春期間(通常是大年初二)帶著丈夫和孩子,當然還有禮物回娘家,而這天又叫「迎婿日」。 而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據傳起源於明朝皇帝朱元璋 ,當時他的女兒安慶公主嫁給家庭貧困的夫婿,養尊處優的她,因為懷念以往養尊處優的公主生活,於是趁著春節時間跑回娘家,想跟父母一起過年。朱元璋知道很生氣,覺得女兒很不識大體,於是就送給她一副對聯寫著「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地義」,他叫女兒先跟公婆辦完年之後初二再回來,這也成為初二回娘家拜年的習俗。
雖然社會變遷,時代的巨輪也不斷在轉動,但這樣的習俗,依舊沒有被遺忘,君不見每當大年初二,各主要交通道路都是車水馬龍。「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這樣的場景,也給過年添了不少喜慶的元素。而也可見得這樣的習俗,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是民間溫暖而堅定的信仰。
幼年時,在雲林鄉下,每到了大年初二,就會看到不少出嫁的女兒,她們盛裝打扮,攜家帶眷,手裡提著大包小包的「等路」,走在鄉間小路上,是那樣的顯眼和壯觀,非常引人注目,村中的小孩早已迫不及待去迎接了。而孩子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最渴望的、最期待的,無非就是這大包小包的「等路」啊。在我的記憶中,那一支又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是過年時一道很美麗的風景。
當時並不時興外燴,娘家的媽媽一大早就會帶著家裡的女眷,開始在廚房裡忙活起來,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人間煙火味,這是幸福的味道。她們忙進忙出,洗洗切切,煎煮炒炸一番後,美味的佳餚一一端上桌,真的是色香味俱全,看了令人食指大動呢。
這時遠嫁的女兒也已風塵僕僕地回到家了,外公外婆忙著接過女兒、女婿懷裡的小娃兒,邊親邊逗弄著,一副「有孫萬事足」的模樣,羨煞不少旁人。
而大夥吃著滿桌的美食,閒話著家常,一家人和樂融融,每個人心裡都是洋溢著是幸福和快樂,沈浸在天倫之樂的氛圍中,在昏黃燈光的映照下,這幅畫面顯得格外的溫馨和動人。而這屬於新春期間特有的甜蜜時光,也讓人戀戀不捨離去。
而我們也會陪媽媽回她的娘家,媽媽的娘家離我們的村莊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那時我們只有爸爸的一台摩托車,爸爸的摩托車上載著媽媽和小妹,我們其餘四個孩子,就大的載小的騎著腳踏車跟在後面,一家七口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出發到外婆家。外婆家人口很多,幾個舅舅出外都賺了不少錢,所以他們家的飯菜格外的澎湃,也有些菜我從未吃過的,這些菜都很好吃。而在外婆家我第一次吃到什麼是「火鍋」。爐子放在餐桌上,然後將食材一一放進爐子裡煮熟,再沾上沙茶醬,這說真的是既新鮮又有趣。由來廚房都是祖母和媽媽的天下,我們要是在廚房多逗留一會兒,就會被趕出去,說我們「鎮位」妨礙她們做事。
此外,外婆家的零食也比我們家還要多很多,糖果更是五花八門,看得我眼花撩亂,當然也吃得很開心。我常常是嘴巴吃著,還不忘塞幾個在口袋裡,想回去分給我小我一歲的堂妹吃,我想堂妹肯定已沒吃過。
現今瓦斯爐早已取代傳統的大灶,炊煙裊裊場景已不復見,加以鄉村人口老化嚴重,「外燴」這股風氣也吹進了農村,這種娘家媽媽帶著女眷洗洗切切的日子已很少見,而媽媽的娘家,隨著外公外婆的離開,也逐漸蕭條沒落。然而幼年時,大年初二看到那一幕幕回娘家的景象,早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成為我生命扉頁中永恆的篇章。
初二回娘家憶舊/文:南峽
-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