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吃過辦桌上哪一道菜最令我難忘?我想,我會毫不思索地回答雞湯。吃辦桌,最常吃到的,大概也是雞湯,因為就像人們常用諧音的「起家(雞)」,雞湯用在前面或是後面,都是一個不錯的安排。而吃辦桌時師傅總會先弄好在調理包內,然後調味好,接著當天辦桌的時候再倒進容器內蒸熟就好了。這確實是一門功夫,因為經常煮湯要時間,弄食材也得要時間,辦桌本來就是一件與時間賽跑的事情,能喝上一碗熱騰騰的雞湯,這應該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令人開心的事。
雞湯內,少不了雞肉,通常有一般雞肉,或是放山雞、烏骨雞等之類的,然後用藥膳包或滷包調味,搭配人蔘、冬蟲夏草、紅棗、枸杞等中藥之類的佐料,讓湯喝起來更立體,也不會死鹹,肉可以說是好吃,湯更是精華,肉與湯加起來就是絕配。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冬令進補的時候,也會喝雞湯,還記得母親在我們小時候,偶爾會幫大家進補,從外婆家拿回家的雞肉,會變成一鍋雞湯,然後提供大家享用。那隻雞,是外婆自己養自己殺的,絕對好吃,絕對安全,沒有添加任何的化學藥劑,然後外婆家的雞寮也很乾淨,外婆算是養雞專家,養過一窩又一窩的雞,不是賣給店家,就是給自己人拿回家當禮物,這讓我們相當佩服。
只不過,我從小並不愛喝雞湯與吃雞肉,原因是我見過外婆殺雞,她總是很俐落的在雞寮挑選成雞,接著就在三合院旁的水槽殺雞,一開始做的動作,當然是像個劊子手一樣,往雞的脖子一劃,放雞血,接著就是用灶燒一鍋滾燙的熱水,然後將雞的雞毛褪下,這時候雞才會像我們在市場裡面見到的一樣。記得小時候曾頑皮地想要學外婆抓雞,但是怎麼抓也抓不到,反而還被雞劃傷手掌,覺得實在很笨。但每次看外婆抓,總是很輕鬆就抓到了,那些雞也彷彿很聽她的話似的,一點也沒掙扎,一下子就成了食材,我知道,那些都是外婆從小雞就開始細心照料的雞,她最了解他們,我在想,我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差別,但外婆應該可以。
就這樣,每次回外婆家,外婆都會重複抓雞、處理雞肉的動作,雖然我習慣了,但每次見到還是會怵目驚心。因此,我小時候真的很不愛吃雞,每一次從外婆家拿回來的雞,我都不想吃,總是被母親強迫,才喝幾口雞湯,假裝吃幾口肉,因為每次見到雞,總是會想起他們在世上的最後一幕,或許,這對他們是種解脫,但是,還是看得讓人害怕。偶爾,外公也會騎著他的打檔車,然後載著外婆到我們家坐坐,約莫一個小時的車程,只為了把雞帶給我們,而雙親總是很高興的收下,因為那都是老人家的心意。
當天晚上,這隻雞就變成了雞湯,成為家人加菜的一環,雙親總說不要浪費,要好好珍惜,要抱著感恩的心把它吃完,才是對於老人家的心意有所回應。直到長大後,我漸漸克服喝雞湯的心魔,而年邁的外婆也不再養雞,外婆家的雞寮也漸漸荒廢,不過,每次喝雞湯,那種複雜的情緒還是會湧上心頭,一方面覺得好喝,另一方面又想起兒時的事情,每口滋味都不同。
喝雞湯/文:徐夢陽
-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