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徐家村:千禧年古村譜新韻

  • 2024-12-10
徐道旺(右)在徐家村鄉土博物館內講解。

徐道旺(右)在徐家村鄉土博物館內講解。

十三厝當代藝術館。

十三厝當代藝術館。

 【福州晚報訊】藉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閩侯荊溪鎮徐家村不僅修繕古建築,重現古韻風貌,更在文旅融合方面大膽探索,自建鄉土博物館,打造微短劇拍攝基地,並設立當代藝術館,吸引了眾多遊客和文化愛好者。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提升了徐家村的人氣,更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近日,記者來到徐家村,一探究竟。

建設風貌區古建重煥新生

 作為一個千禧年古村,徐家村被稱為「閩侯傳統建築博物館」。這裡有三落排、十三厝等文物和十多棟老建築。古宅建築年代跨度從明清至民國。特別是建於清末的十三厝,距今有18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前後雙天井加梓院的閩侯典型古民居。

 除了古厝,村中還有很多名勝古蹟,如寶勝寺、徐氏宗祠、聖王廟以及徐家村壩等。其中,荊山精舍是徐家村的文化瑰寶。

 「荊山精舍的主人是我們的先輩徐昂。他曾是廣東永寧縣令。告老還鄉後,為了讓子女好好安心學習,他特意在荊山境東側,蓋了二層樓的木結構房屋。育子女;三是作為文人墨客集社賦詩的場所。學生族群遍布閩侯白沙到福州市區一帶。

 古老的徐家村曾經一度陷入沉寂。所幸,在閩侯縣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中,徐家村於2020年5月啟動了古村落風貌區第一期啟動區的計畫建設,面積約52畝。兩年後,經過修繕的古建築重煥新生。

 在古村落風貌區第一階段啟動區,這裡的景觀維持了原有的肌理,圍繞著田園、池塘、林、屋、街等要素設計,設有文化休閒區、文化商業街、市井生活區、田園生活展示區等,建構了城、鄉、山、田、水融合的新空間。

 此前閩侯縣對全縣範圍內留存的50年以上建築進行普查,甄別出具有整體保留價值、具有構件收儲價值的兩大類古厝,並對後者進行梳理,發現其中部分木構件、石構件及裝飾類構件具有一定再利用價值。這使得徐家村老建築修繕過程中,數百件老構件被重新用於望板、椽板、窗花等部位,讓煥新後的老建築看起來更自然,更貼合原來那個時代的「味道」。

文化新突破自籌自建鄉土博物館

 徐家村人氣持續飆升,但村民們並未滿足現狀,而是積極尋求新的突破,致力於為風貌街區增添更多文化內涵。就在古村落風貌區第一期啟動區開街不久,由當地村民自建的徐家村鄉土博物館正式啟動了籌建工作。

 徐家村鄉土博物館館長徐道旺介紹,徐家村長達千年的村史中,提到團結奮進,有先輩徐可元、徐可 兩兄弟傾其家資,率眾勇築羅山壩;提到商旺農興,村中曾經公私店鋪林立,遍布工坊,藤編、軟木畫、打錫以及竹器、鐵器等工藝品遠銷海外;提到家國情懷,先輩徐夢發抗元保宋,戰死在廣東仙霞嶺彰顯民族氣節 正是這些深厚的歷史底蘊,激發了徐家村村民籌建鄉土博物館的決心與熱情。在荊溪鎮的鼎力支持下,由徐家村「兩委」幹部和熱心村民組成的籌建小組迅速成立。他們雖平均年齡達67歲,但熱情不減,全心投入建館工作。

 鄉土博物館籌建資金不足怎麼辦?村「兩委」一呼百應,在村村民和海外鄉親你一筆我一筆,籌集了30多萬元資金。藏品不夠怎麼辦?全村村民翻箱倒櫃,將有歷史意義的字畫、書籍、銅鐵器、印章等紛紛捐出。還有海外鄉親捐出鎖在老屋多年的貴重物品。

 展綱文案如何撰寫?曾當過機關幹部的徐道旺帶頭,不少了解村史的八旬老人也積極響應,參與撰寫。大家翻族譜、查資料,找村民聊回憶,並透過錄音和攝影留存走訪中得到的珍貴素材。

 雖然沒有聘請專業寫手,但別小看我們這些「非正規軍」。大家雖然歲數大了一些,但都曾在村里辦的私塾、書院上過學,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還有熱心老人早在數年前自發性寫族譜,為我們的展綱撰寫幫了大忙。紅色、華僑和飲食等文化的2萬多字展綱。

 去年2月,徐家村鄉土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徐道旺也成了這裡的義務解說員。這裡假日的日客流量能達到300人以上。

多點開花助推文旅融合

 自建徐家村鄉土博物館是徐家村探索文旅融合的縮影。近年來,徐家村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文旅發展模式。一波又一波的實驗正在這裡悄悄展開。

 今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關於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畫的通知》。微短劇牽手文旅,將成為文旅目的地的新行銷機會與新流量入口。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及老建築等資源,讓徐家村人看到了另一個發展契機。

 「繡造女兒國」是入駐徐家村的文旅計畫。其主理人陳女陶說:「拍短劇,不一定要到浙江橫店。徐家村在許多影視人眼中,無疑是一個天然實景大影棚,為微短劇提供了大量拍攝場景和創作素材。」

 徐家村的短劇拍攝基地內,眾多場景依照橫店影視城的標準搭建,以滿足短影片創作者的需求。這個基地也和徐家村鄉土博物館形成互動,將館內老物件作為拍攝道具。今年初以來,《長生願》等多部短劇在徐家村拍攝。

 「劇組進駐帶動了村子週邊餐飲、住宿等消費。還有很多村民來當群眾演員,每天能有50元到70元的收入。」負責徐家村古村落風貌區運營的福州首邑產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十三厝被改造為當代藝術館。文化與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組織所進行的2023年度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活動中,十三厝當代藝術館入選創新案例。

 記者在十三厝當代藝術館內看到,鋼架、玻璃等隔出一個個獨立的展覽空間,一件件當代藝術品引人駐足。 「我們投入100多萬元,在保護古厝的基礎上,設立當代藝術館。」十三厝當代藝術館館長劉義華介紹,開館以來他們已舉辦多個高品質藝術展,吸引了一批批熱愛藝術的遊客,也讓附近村民和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薰陶。

 今年7月,徐家村「兩委」聯合陳女陶等,在古村落風貌區一期啟動區內啟動了徐家村女兒國雨花齋計畫。該計畫作為非營利、無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廳,主要無償為有需要的人,特別是村內的老人們提供素食服務。這在向大家傳遞中國的家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同時,也提升了徐家村村民的幸福感。

 徐恆康告訴記者,他們將以徐家村古村落風貌區的後續建設為契機,持續挖掘和盤活村內的各項資源,透過文旅融合的創新模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