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城/文:徐夢陽

  • 2024-11-29

 原本熱鬧的村莊裡,只剩下老人還在庭院乘涼,其餘青壯人力,幾乎都已遠走。因為待在這座城市裡,沒有工作,也不便利,許多人長大後就外出讀書,或是工作,尋找自己第二個家。雖然,從未忘記自己的故鄉在哪邊,但人總要生活,還是得落地生根在他處,等到有一天退休,或是放假時,再回去自己的故鄉。過往腦海中的那個故鄉,是多麼繁榮,雖說靠養殖業、農業與畜牧業維生,但能自給自足,不假他人。每一分錢賺來都很辛苦,每天都不想浪費時間,有錢就去賺。

 好不容易,擺脫住在舊有三合院的命運,畢竟三合院已經擁有多年歷史,雖說是一磚一瓦造成的平房,但隨著時間也漸漸出現頹圮崩壞,甚至無法住人的情況。於是,待在這裡,最想要的夢想就是蓋一棟全家人都可以住的透天厝,用著屬於自己的地自建。而努力打拚有了目標,自然也身兼數職,可以早上顧魚塭,中午農忙,下午幫忙挖蚵或送貨,反正只要有錢賺,就努力去賺,你不賺,還會有其他人去賺。而付出的心血,就在透天厝的一磚一瓦,希望可以蓋一棟舒適的透天厝安享晚年,也希望子孫回到故鄉時有一個棲身之所,一些房間可以供大家休息。

 村莊裡到市區的接駁車一天沒有幾班,每班還得間隔很久,等過的人,都會覺得彷彿等到地老天荒,結果車子才緩慢地從你身旁經過。而長輩們習以為常,就是利用假日休息,搭乘這樣的車子到城裡辦事,對於這座失落之城,能夠到市區是一大福音,因為可以辦許多事情,例如領錢、存款,或是繳稅等,既有的模式已經被沿用,所以搭車前就可以計畫好一天的行程,因為車次很少,所以都要把時間算得很準,寧願提早到達等車處就提早,沒辦法提早的,至少還是要準時辦好。

 而幾次回到這裡,感受的到一成不變,人口逐漸外移,村子裡有許多空屋,原本有的生氣,也漸漸地消失。其實這樣的地方在台灣是很多的,即使建商到處蓋房子、開發,最後還是會飽和的。如果要村莊恢復元氣,那大概就是一年一度的神明生日,才會廣發邀情函,讓大家一起共樂。許多人也會趁這個時候返鄉,可以見見睽違已久的家人與故鄉,有些改變很細微,有些改變卻很猛烈,但待在這失落之城,即使你大聲喊叫,也幾乎很少回應,你想要做些什麼,也不見得有人可以配合,就連看醫生,都要先預約專車,或是騎很久的機車到醫院才能被治療。

 一座失落之城,沒有社區營造,卻也落得輕鬆愜意,來到屬於自己的故鄉,雖然村內長者已經漸漸凋零,它卻保有自己原始的一面,來到這裡,就可以聞到海的氣息,就可以聞到蚵的味道,它用自己的方式活著,沒有受到人們過分干擾。但失落之城畢竟是失落的,最失落的大概是人,因為與家人分隔,或被迫要離開這個故鄉,另覓他處,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失落之城不需要過度的開發,也不用強加的文化,希望它就能這樣存在,不被汙染,不過,這是很難辦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