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東莒人都有離家的經驗。因為東莒沒有中學,小學畢業後,就要去西莒讀國中,接著去南竿讀高中。或是從小學開始就在台灣讀書了,像我就是……」她望著蔚藍的海面,眼底是一幅用海洋串連的世界地圖。
與我們對話的當下相反,這片海洋並不平靜。要橫渡至彼岸,得克服的困難太多了。我們像是兩枚漂流的瓶中信,隨著季風和洋流起伏盤旋,偶然在東莒島金色的沙灘邊上,擱淺。
我是個以旅行為業的寫作者,在一趟趟旅程的縫隙中,飛馬文學基地的計畫主持人問我:「有沒有興趣試試去東莒駐村兩週?」我看了一下行事曆,剛好有半個月的空檔。
「好啊,沒去過,去看看。」這是旅行者共通的口頭禪。在地圖上越是空白陌生的地點,越值得去挑戰。而東莒島被稱為「離島中的離島」,在Google map上連定位都定不準,道路與地點,全都在海裡。意思是,唯有靠肉身實際走過,才能理解東莒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沒想到,是一個連出發都很艱難的地方。
送關島,存機票
「買馬祖,送關島。」是往來馬祖的人常用來自嘲的順口溜。十年前第一次去馬祖,我就因為碰到颱風,必須滯留南竿。本以為所謂關島不過如此,卻忘了馬祖有四鄉五島,能飛得到南北竿,還只是第一關;有沒有船能到東西莒,才是魔王級關卡。
四鄉五島,以南竿島為中心,連結北竿、東引、東莒、西莒四座島嶼。北竿雖然也有機場,但要去其他島嶼,仍然得搭船到南竿轉運。重點是,不管去哪座島,船班都很少。以我要蹲點的東莒為例,一天三班船,沒趕上下午兩點半從南竿出發的末班船,就只能明日請早。
只要船有開,這些都是小事。尤其在東北季風吹拂的時節,風浪大,南竿至東西莒的航線停駛是常態。
我正巧趕上了颱風加上東北季風。預計出發日的前兩天,因為颱風山陀兒即將來襲,我在東莒的民宿主人柯爸打電話來,通知我往東莒的船會一路停航到颱風遠離,建議我留在台北,不然就算飛得到南竿,也得在南竿關島直到船班恢復。
待東莒船班恢復航行,已經是原訂出發日的五天後。我找到船公司的Line群組,通過審核,便開始每天緊盯群組訊息的日子。
颱風後的機票也是個難關。停飛多日,急著來去的人很多,機位一釋放立刻被搶光,堪比搶演唱會門票。我搶不到立榮,只好買華信,沒想到抵達松山機場、拿到登機證時,地勤人員告訴我,請靜候廣播通知,航班可以飛的話會通知掛行李。
一小時後,航班確定取消。這是我人生頭一遭,登機證都拿到了,航班卻被取消了。
還好在機場遇到同樣被取消航班的朋友,以及馬祖的在地支援小群組,他們指引我如何「圍剿式候補」:接下來的航班全部登記;不只是南竿,北竿也要,因為北竿的起降標準比南竿寬鬆。總之,先飛越台灣海峽再說,其他問題,入境馬祖後再來思考!
我很幸運地補上了北竿復航第一班班機。而最當初因為颱風被取消的立榮機票,以及當天臨時被取消的華信機票,就這樣成了某種不會增值的資產,存在航空公司的系統裡。
「這次用不到沒關係,之後再用。每個常常要往來馬祖的人,都因為航班問題,在航空公司存了很多張機票。」朋友說。
「存機票」大概可算是中華民國交通史的奇觀吧?退票當然也可以,但要加收10%手續費,不如存著慢慢用。
「每次折騰都可能加買好幾張票,那信用卡額度要很高耶?」「信用卡額度還是小事,最麻煩的是,買到後來,自己都不記得存了多少張票在航空公司。總之一定是用不完的。」
我心焦地守著電子看板,等候復航消息、等候候補通知。這一天,馬祖交通關鍵字在我的耳邊大爆發:「關場」、「能見度」、「側風」、「起降標準」……,夥伴們一一解析每個字詞在馬祖的意涵,這些對我來說極陌生的知識,對馬祖人而言,卻是再日常不過的基本常識。
「看天吃飯」,四個字說得輕巧,實際上卻無比沉重。
看天吃飯:沒船,沒人,沒飯吃
作為一個觀光客,常會有「當地怎樣與我無關」的心態。那是掠奪式的,只想拍到能被同溫層讚賞的美照,買到能向親友交代的特產,吃到大家都說要吃的當地美食,就算是來過了。觀光客的所見所聞,要傾訴的對象,是他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當地實際上有什麼困境、發展脈絡是什麼,蜻蜓點水般知道一下就好,不知道也無妨,反正待一下就走了。
為什麼要吃得那麼油?其中一間餐廳的老闆告訴我緣由:「這是我的猜想啦,這裡的菜都是家家戶戶自己種的,沒有用什麼化肥。台灣不一樣,生產量大,菜剛長出來一兩週,還嫩嫩的就採收,用水燙一燙就可以吃;但我們這裡要等菜長大,可能要一個多月,菜會比較老、比較硬,要用油炒,口感才會嫩。」
而以炸為主的料理方式,則是求快。賣餐給客人,最重要就是快。島上恆常需要外食的消費者以阿兵哥為主,年輕體壯,喜歡重口味,求的是一個爽快。慢條斯理的功夫菜,那是家裡才有的,是父母為子女悉心料理的愛。
「而且你來得不巧,剛剛好颱風剛過。」老闆說:「颱風前菜都採收了,現在剛種下去還沒長出來。而且貨船很久沒有來,大家家裡的備糧可能也沒剩多少。如果你要饅頭、蛋這些食材,可能要一家家去問,看有沒有人願意賣給你一點。不然就是問問看誰願意幫你一起從南竿訂。」
老闆講得實在,在我聽來卻是天方夜譚。
身為一個初到島上的陌生人,如何向居民請求協助訂購物資?如何說服對方出借家裡的廚房給我用?
我感覺自己正在和這座島學跳舞,而我是那個不懂跳舞的笨學生,左腳右腳前進後退轉圈,拿捏不到互動距離,抓不準節奏,踩著自己的裙擺或鞋子跌倒。
東莒的呼吸:船班、潮汐、垃圾車
要抓到一個地方的脈動節奏,先抓呼吸。吸氣時緊,呼氣時鬆,尤其不要在對方氣喘吁吁時打擾。住在島上的吞吐口猛澳港旁,對於呼吸的感受會特別明顯。
從南竿到東莒,一日三班船,早上七點、十一點、下午兩點半,雙月先東後西(先到東莒,再去西莒),單月先西後東,東西莒之間的船程大約十分鐘,南竿至莒光,大約四十至五十分鐘。少量物資與遊客,都靠這三班船運來。
這三班船,可說是東莒島與世界連結的命脈。船班一斷,島上就等於封鎖,退回自給自足的農漁時代。
我的身體也學著習慣與這三班船共舞。由於從南竿到東莒時,漏了點東西在南竿,夥伴幫我用「寄船」的方式隨著客運船送來,讓我見證這三班船對島民的重要性。
整點從南竿開船,二十分準備去碼頭,除了拿貨,也要送客人去買船票,或是在碼頭候客,接來客上車、租機車、收回客人歸還的機車,諸如此類。隨著潮汐漲落,船隻停泊的位置也不一樣,有高有低,得先盤算一下潮汐時間表,看看水位,才知道船隻會停在碼頭上哪個位置,看是銜接低樓梯,讓乘客向上走;還是銜接高樓梯,讓乘客向下走。
我抵達的那日是大潮,原訂發船時間的水位太高,東莒猛澳港沒有適合的樓梯可以供乘客下船,所以推遲了一小時發船。一開始我聽不懂為什麼大潮要延後一小時開船,也聽不太懂夥伴的解釋:「南竿福澳港有浮動碼頭,但東莒沒有,正在蓋。」在島上生活幾日,我終於看懂潮水與碼頭樓梯的關係。的確,若碼頭能隨著水位升降,潮汐變化就不會影響到船班了。
客船決定了島民的生活節奏。接客、領貨,帶客人走景點,安排住宿、用餐,下午兩點半送客,大約三點左右,本日的最後一班船開走,島上才逐漸安靜下來,恢復成東莒人的東莒。(未完,明待續)
飛馬文學基地/離離島,移移人 飄浪者的東莒(一)/文:張蘊之
- 2024-11-21

島際之間的物資往來仰賴「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