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小儀,是位動作、說話都慢條斯理,甚至比起電影《消失的情人節》的男主角,還要再慢半拍的女子。但理工背景出身的她只是言行慢,可邏輯卻不容糊弄。對堅持的原則,也不輕易妥協。這天,我們聊到了她與她先生。
「喔,所以妳本身是彰化人,然後高中跑去台中讀書,大學再讀彰師大,並且和妳先生成為班對,直到現在嫁給他嗎?」我終於弄懂了,跟小儀再次確認。
「呃……」本聊得相當開心,但卻突然見她意味深長的「呃」了許久,未吐出更多的字,加上一臉為難。我反倒緊張起來,不禁自忖是否搞錯了哪個環節。
「不好意思,剛剛有個用詞讓我滿介意。我們兩情相悅所以「結婚」,所以沒有誰娶誰、誰嫁誰。」她這麼對我說。或許是見我上唇抽搐了一下,貼心的她幫忙找台階:「不好意思啦,我對這用詞比較敏感,希望你不要介意。」
是啊!傳統觀念「男生將女生娶進來、女生嫁出去」這種以男性為主體的用法無形中影響著我。但時代早已改變,況且在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通過的國家後,有不少潛意識的「用詞」也該轉換。
「不會啦,謝謝妳告訴我。我也要注意一下用詞,不然無形中跟別人講話,又加深這刻板印象。」小儀的慢而堅定,反倒提醒了我。
嫁娶/文:陳懿翔
-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