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迪‧鮑許,一位年輕有為樂觀熱情的大學教授,在人生幸福美滿時被檢測患有胰臟癌,在一次手術後,癌細胞轉移,可能只剩三到六個月的生命。蘭迪為此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演講,名為《如何實現兒時夢想》,獲得廣大的迴響,《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傑弗利‧札斯洛,藉由每早的短採訪,完成了由演講內容延伸的《最後的演講》這本書。
「不論事情有多糟,還是有可能被人弄得更糟。不過,我們通常也有改善情況的能力。」
「你如果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至少得到了經驗。」
「你接受了別人什麼樣的恩惠,就把同樣的恩惠散播給其他人。」
當太空人,在迪士尼工作……,一個個璀璨耀眼的童年夢想,這些在悠閒快樂的孩童期,大家都有過的願望,卻有多少人能成功達成呢?
蘭迪‧鮑許做到了。
書中透過他一則則的人生故事,推廣出一條條的成功法則,令我深受感動的並非那些原則的睿智精練,沿著書中一行行的幽默口吻,一個熱愛生命,活力四射的人就站在面前,明亮的眼中完全讀不出生命將盡的訊息,被笑意照亮的笑容只見生活在當下的熱情。就是這種正向樂觀的態度,令我感動非凡。
書中有段敘述充分表達蘭迪享受生命的精神。在個涼風徐徐的夜晚,蘭迪的同事巧遇正開車回家的他,那人手伸車窗,隨著音樂節奏輕敲車門,隨性搖頭晃腦,哇!這人真懂得享受人生,當她知道那人就是蘭迪時,更為驚訝和感動。
我最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是,「擋在你面前的高牆,只是讓你證明你多想得到它」,也確實把這句話用在生活中,為了說服我媽我有能力兼顧課業與社團,我用行動與書信表明決心,一次次用心的游說,努力打破屬於我的高牆。
雖然蘭迪生命已消逝,但他選擇了最好的方式退場,劃下完美句點,他的精神與熱情也會長存在我們心中。
熱愛生命/文:黃詣潔
-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