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經濟不好,父母養家不容易,三餐簡單度過,只求溫飽的生活。因家裡沒有田地,勤快的母親,只好在大舅父的田地,鄰近的河邊畸零地上,種些當季的蔬菜,供家人食用。入秋時節偶會種上一些落花生,因為種的有限,採收不多,家人只能珍惜的吃落花生,不論蒸、煮、炒、炸,大多為吃粥飯時,作為一盤菜餚。
讓我難忘的是,利用母親煮晚飯後,把一些帶殼的落花生,放進大灶的餘燼中烘烤,那是很難得的宵夜。落花生在那時的農家,是很受歡迎的,因為落花生是可以保存的,只要有空地都會種。在還沒有冰藏設備的年代,落花生收成後,如果要久放的就把它連殼一起曝晒。
晒乾後用麻袋裝起來。需要用時再剝殼,要多少就剝多少。母親最常把剝殼後的落花生,用細沙炒熟後,冷卻後放入玻璃瓶子中,用餐時再倒一盤落花生,搭味又好吃,落花生愈嚼愈香的滋味,總覺得是難得的享受。
記得大舅父的落花生田採收後,都會把用牛車載回的一包包,大麻袋裝的帶殼落花生,鋪在曬穀場上,在溫暖的陽光下曝曬,大舅父總是一小時,就用翻地鬆土的齒狀耙子,翻動鋪成小嶺狀的落花生,這樣整顆的帶殼落花生,才能完全曝曬到,如果遇到下雨,或晚上休息時,就用帆布遮蓋著,因為帶殼落花生如果淋到雨,或滴到露水,會發霉或長芽,那就要報廢了,所以曝曬落花生也是勞心勞力的。
我總是利用周末走到田野,幫忙人家拔落花生。拔落花生有工錢,田主人也會讓我帶一些落花生回家,讓家人多享用一些美味。
好吃的落花生/文:蔡明裕
-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