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決定了這個地方的文明程度,其實我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因為高樓大廈有城市的味道,山村竹林也一定有靜謐的風致,就像雲林,雖然被人們稱為「不發達地帶」,但漫步在雲林的山山水水,真有種「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味道。
我還記得第一次到雲林的場景,本來我和家人是要去北港媽祖廟的,但由於一些事務的耽擱,再加上正值旅遊熱季,便轉道去了華山風景區。來到山腳下,仰望山巔,壁立千仞,直上摩天。沿著山間的棧道盤旋而上,山雖高但有了棧道的加持,便沒有那麼險峻,一路上的地勢也看起來平坦,走幾步便有竹林、茶園。
既然沒有諫拜媽祖,登山總要到達頂峰的。道旁的檳榔樹枝繁葉茂盛,看起來如同上山的標識牌,當時心中還想,在這棧道上是迷不了路的,若迷了路,只需以檳榔樹為參照物便可走出迷途。清風吹過,帶著些許潮濕的氣息,一旁的茶園裡一定會有人們招呼著前來飲茶,好奇心作祟的我也學著旁人的樣子坐在茶桌旁,說是茶桌就是一塊厚厚的樟木板,打磨切削得異常平整,上面還似有似無的雕刻著雲紋,桌腳是幾支不知名的木頭,四把簡易的椅子就拼湊好了一個絕佳的茶局。桌上是一個圓形茶台,陶瓷的杯子小巧泛著光華,桌上的四個人互不認識,卻也可以天南海北的聊天。
學著身邊老伯的樣子輕呷一口茶,一股匯集著草木芳香的味道直沖咽喉,沖刷著食道,說不出的愜意。老伯笑著說這是雲頂茶,要喝出雲霧繚繞的感覺才算會品,那段時間總讓我覺得人生很奢侈。
放下茶杯,互相道個別,我們便繼續開始了跋涉。風兒吹動竹林,沙沙作響,原本遙不可及的頂峰似乎就在眼前。緊走幾步,再看天似乎低了很多,野曠天低樹的意境一下充盈著身心,當腳步落在山頂的土地,我才顧得上回頭看棧道的蜿蜒。這是華山景區的主峰大尖山,山頂的風和山腰處是不一樣的,多了些剛猛,少了些婉約,極目遠望甚至能夠看到海峽的波濤。尋得一個平坦坐下,地上的砂石似乎都增添了一些倔強,讓人不由得遐想,千百年前這裡可能是沃野千里,也可能是海底幽穴,但滄海桑田,時空巨變,讓我們能夠有幸登臨,觀海看山,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下山的路途基本上與上山一樣,只是沒有再次茶園品茗,沿途有些兜售商品的阿婆,只是買了一根登山杖便回到山下。千巖萬壑不辭勞,回頭方知出處高,看著大尖山的頂峰,看著棧道上密密麻麻的人們,才知道大自然之所以稱大,才知道人類本身的渺小。
衣食住行,民生之本。來到雲林,絕對不能錯過這裡的美食。開車來到城裡,往東轉西轉找到一條街巷,從頭到尾都是一些地方上的小吃。我們這群人是有著看似怪癖的習慣,不習慣正襟而坐,偏愛那些人聲熙攘處的小吃。雲林的小吃和別處稍有不同,說是小吃,分量卻極大,透著強烈的淳樸。麻糬是我的最愛,這裡的麻糬皎白的外殼,包裹著清甜的餡料,軟硬適中,入口沒有黏糊糊的感覺,紅茶的香氣特別濃郁,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大尖山一行中的茶園,大概也是雲頂茶吧。要說麻糬是味覺上的享受,那麥芽酥一定是視覺上的衝擊,沿途的小商販們在一口厚底鍋裡慢慢熬著各種佐料,麥芽糖、砂糖、鹽巴和水慢慢沸騰,一根竹棍不停地攪拌,等至黏稠狀態時,將早已打好的蛋清放進去,稍一冷卻便已成型,這麥芽酥有好多種口味,甚至俊男靚女們可以隨口說出七分糖、三分糖的新奇要求,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再往前走,是當歸鴨麵線的小作坊,幾張桌子隨意擺放,老闆在後廚忙碌,老闆娘招攬著食客,一口大鍋冒著熱氣,裡面翻騰著藥材的味道,牆上貼著老闆精心製作的招牌,看介紹這小小的麵線裡竟然有十幾種草藥,當歸、黃耆、黨參、川芎、蜜甘草……鴨肉撕成一縷一縷,盛在碗裡湛清碧綠,湯格外清澈,點綴的小青菜就像剛採摘,似乎還掛著露珠,讓人食指大動,一碗吃下,酣暢淋漓。
夜幕降臨,我們駕車離去,看著路邊的山林,看著漸漸多起來的星星,不禁感嘆雲林之美。這裡的美麗既不是小家碧玉的扭捏,也不是大江東去的豪放,是一種隨性,一種清澈,就像麻糬的感覺,就像清茶的氤氳,這裡讓人感覺很舒服,雖然這裡的高樓大廈比不得台北,這裡的街巷熱鬧比不得台南,但這裡的人們勤勞善良,這裡的山川河流都帶著些溫度,沒有冷冰冰的刻板,也沒有驕縱的目中無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無論是山路上的老伯,還是街上的小販,還是兜售特產的阿婆,他們的表情和言語,讓我彷彿找到了童年在長輩們懷裡的感覺,那是一種不設防的放鬆,是一種不為侵蝕的靜謐。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沉吟著這兩句詩,這就是我心中的雲林吧這裡的一草一木將讓我永遠記得。
雲深不知處/文:李寬宏
-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