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的念想/文:Ali

  • 2024-10-18

 《莊子.外篇.天地》記載:子貢南游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愲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鑿木為機 ,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佚湯,其名為槔。」

 這裡說的「槔」,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槓桿似的,可以運用來節省汲水的力量。從抱甕到「槔」汲水的初步器械化,可說是水車發明的先驅了。

 新春過年期間,去了新北重陽橋下舊貨市場閒逛,在附近一處水塘邊見到水車,這水車結構簡單,只是利用管線將水塘的水抽上來,到頂部後讓水流向下轉動立體圓形的節點,在水塘水面上造成水流的水花,這樣做除了給水塘邊帶來造景般的視覺效果外,也能給水塘下的水生物帶來更多的氧氣,形成好的循環,卻也給水塘增添了幾分吸引人的傳統造景視覺感受,更讓我不禁憶起古人在水車上的發明所帶給後人家庭生活上的便利,與實用,這不單單只是一種思古幽情的念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