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抽砂行為對海洋生態影響甚鉅

  • 2024-09-26

 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執行馬祖海域受違法抽砂影響專案調查及監測計畫已進行3年時間,日前在海大馬祖校區舉辦生態監測成果研討會,會中學術單位透過科學的監測證實越界抽砂已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這樣的生態調查有助於了解馬祖海域未來保育的方向以及作為。儘管這兩年越界抽砂看似已平息,但難保不會死灰復燃,因此我們仍期盼兩岸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共同來防堵違法的抽砂行為,確保海洋生態地形不再惡化。

 多年前馬祖海域尤其在莒光附近天天上演越界抽砂行為,且數量十分龐大,每天都有數以萬噸的海砂被抽走,當時我方的海巡雖有前往取締並帶回多艘違法船隻,但有限的執法能量終究不敵抽砂船大軍。不可否認,早年在取締抽砂船時也面臨執法及後續處理上的諸多難題,造成執法成果上無法令社會大眾一致認同。如今越界抽砂已暫告平息,但所造成的海洋生態影響則是我們必須追究的,必須確認這種行為對未來生態復育的影響程度,甚至可能需要更長期的計畫才能得到答案。

 此次國海院研討會聽取海洋大學團隊分享「馬祖近岸海域矽藻及水文水質生態監測」及「馬祖列島潮間帶生態資源調查」、中山大學及東華大學團隊分享「馬祖海域浮游生物相監測調查」及「指標底棲生物生態監測」,以及國海院底棲生態調查等階段性計畫執行成果等,以生態為主要範圍。早在這項研究計畫開始之前,海大團隊即已證實馬祖藍眼淚奇景的形成與閩江有重大關連,而多年來越界抽砂區正位處閩江口,當時的抽砂和馬祖近幾年的淚況變化是否有直接關連,也可望透過更多的科學證據來說明。

 經過為期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底質微生物菌相組成方面,顯示抽砂活動也影響底質微生物群聚組成,非抽砂區自營性細菌比例較高,抽砂區則是異營性細菌的比例較高;底棲生態調查方面,目前已記錄馬祖海域魚類至少113種魚類,並且該海域為經濟性石首魚科及帶魚科的重要育幼場,調查發現在非抽砂區的生物豐度較高。這兩項調查成果證實抽砂讓海底生態起了變化,而大量的抽砂對海底地形及生態是否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尚待進一步證實,但至少短期影響及變化是肯定的。

 砂子建材也被視為戰略物質,各地都需要,現在馬祖海域雖已少見抽砂船,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再現。以人為力量改變大自然的地形及生態從來都沒有好下場,而馬祖與大陸相接相鄰,應該建立共同維護大自然生態及地形的責任與理念,就好像兩岸共同保育神話之鳥一樣,也要一起努力防止違法抽砂事件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