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第一個手機應用程式「馬祖i健康APP」正式上線,匯集民眾參加整合式健檢的各項數據,不但可以提供鄉親自我檢視外,還能讓醫療衛生單位綜合評估個案,主動追蹤聯繫提供進一步協助;慢性疾病在台灣十大死因中佔八項,約佔總死亡人數八成,如何活躍老化,老得健康,就必須做好對抗健康公敵的準備,也就是控制三高防治慢性病的發生。
一直以醫療技術進步及全民健保制度為傲的台灣,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醫療品質評比中,在亞洲中日本第十一名、新加坡二十一名以及韓國的二十三名,台灣遠遠落後在第四十五名,因為台灣慢性病防治非常不理想,凸顯台灣過去長期偏重慢性病的醫療資源結構。
台灣的死亡統計也呼應上述的說法,台灣十大死因中就有八項為慢性病,每年因慢性病死亡者佔總死亡人數的八成,遠高於全球平均的百分之七十四。慢性病指的是發展較緩慢的疾病,最熟悉的就是我們熟知的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精神疾病,而三高就是一切慢性病的肇始。
慢性病就是導致老人健康狀況惡化的公敵,衛福部公布國人平均壽命為80.23歲,但因失能臥病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餘命也長達近八年,不但造成自己和家人精神和財力的沉重負擔,國家也必須付出龐大的醫療與照護成本,因此倘無法有效促進健康,長照政策無論投入多少資源都不夠。
台灣首位醫師總統上任後,也以健康台灣為施政重點,希望提高將三高病患納入照護網,三高患者未來將享有健保給付的生活型態諮商,進而促進三高控制,也就是血壓、膽固醇及血糖值都可以達到標準值。少子化與高齡化同時進逼台灣,因此台灣衛護政策,不能僅關注疾病治療,也必須同時結合預防保健跟健康促進。
WHO的經驗指出,不良的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過量飲酒、抽菸等四個原因,可以解釋八成的慢性病緣由,因此許多國家甚至祭出加強管制的手段,像是禁菸、限制反式脂肪、降低食品含鈉量等,當然也有許多鼓勵的手段,像是新加坡為增加國人活動的誘因,除了廣設運動設施之外,還發錢鼓勵民眾使用運動中心,發放免費智慧手錶,協助民眾自我監測健康數值。
在慢性病的防治上,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所有人也應該自己加油,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壞習慣、無論是飲食或抽菸酗酒,都要努力改好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都要想盡辦法維持,做好自己能做的,身體就會出現變化,再透過專業醫療的檢查和追蹤,大家都能對抗健康公敵,擺脫三高的威脅。
社論/對抗健康公敵 防治慢性病
-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