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這是第一次在立秋後到大陸,一下飛機便感受到與台灣不同的氣候。匆匆忙忙出海關,領完行李,步出海關便看到姪子寶新那熱切的眼神。其實相隔七、八年不見,雖然笑容依舊,但卻在彼此的臉上都看到了一絲滄桑。
在去飯店的路上,驚訝於北京的變化,上次到北京是農曆新年,孩子們都還未入學,這次也都已是國中生了。感覺每一個街道,每一個轉角都是既熟悉卻又陌生,一株株的榆樹、槐樹、法國梧桐映入眼簾,一個個的地名出現在眼前。北京的金魚胡同、柏樹胡同,濟南的經六路、緯一路,老家的建國鎮,都是自小家父告訴我的地名,如今重來一次卻已經有著不一樣的心情。
八天匆匆而過,舒適的高鐵載著全家從北京峨眉酒家到濟南,月台上等候的同樣是志強表哥夫婦急切的眼神,緊緊的擁抱、炙熱的體溫,代表的都是割捨不斷的思念與親情。雖然身體疲倦,卻想讓兒子跟女兒更加認識這個讓他們的爺爺魂牽夢繫四十年的地方。感謝後輩詳盡的解說,這是我第二次到趵突泉,遊人如織,笑語盈盈,每一座亭子、每一進院子、每一座池子,原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不但是跟著劉鶚的足跡,更是重溫家父當年對於濟南的每一個描寫與敘說。
其實這次回來,有些親人仍是一眼就能認出,有些親人卻已略嫌衰老,對鏡注視自己,何嘗不是兩鬢已略顯斑白。我們迫不急待地想體驗每一件事物,不論是吃的或是喝的,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是兩個小孩對這片土地的經驗。老家街角的鹹豆花、那曾令我和女兒絲絲念念的羊湯,在這次都得到了滿足。只是到這個年紀,吃喝些什麼已經不再重要,而是跟誰在一起。重要的不僅是口腹的滿足,而是心靈的安頓,到了玉皇宮,在中元節當天全家掃墓,玉米田裡的玉米上仍有著昨夜的雨珠,在列祖列宗的墳前,才真正再次體會到那割捨不斷的血緣,看著天空中綻放的煙火及歡迎台灣親人回家的紅布條,不知道有幾次紅了眼眶,謝謝每一位親人。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翻看每一張相片,再再都是永恆。
原來柳樹的枝條可以這樣綿長,嫩綠的令人驚豔,灞橋折柳,從前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現在有著新的科技,此次一別,我們終將再次回歸到生活,也許在故城縣,也許在加拿大,更或許在北京二環、大明湖畔,不論在哪裡,都希望我們能夠常常聯繫。如今的我也不再是那個第一次回大陸,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而是攜家帶眷,逾知天命的中年男子了,這些年其實反覆進出醫院,雖然見到了許多親人,卻也有些親人無法再見面,思念大家竟至夜不能寐。看著後輩漸已成年,即將展開各自精采的人生旅程,實感欣慰。謝謝每一位親人,因為你們,讓這次的旅程不僅是旅程,更是生命圓滿的一趟行程。
八月柳絲一如思念般綿長/文:劉永健
- 2024-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