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這裡!西瓜甜不甜?一、二、三-照!」
「咦,你們怎麼還在這裡?剛才不是喊:一、二、三-走(『照』的臺語諧音)嗎?」導遊愛虧笑我們,但大家仍不以為意,此戲碼已成出遊日常,這就是「照相」無法擋的魅力。
每回揪團旅遊,「拍照」是眾人永不嫌累的活動。只見人手一機,每個人都能自在自娛,甚至拍到忘了上車。
不知何時開始,「拍照」已成一種全民運動。猶記昔日用「它傻瓜,你聰明」的傻瓜相機,或是沉重的單眼相機,接連「卡嚓-」數十聲響,一捲底片便用磬。然後,衝去照相館沖洗相片,再耐心等待三五天後,才能取回「一本」相簿。扣除因技術不佳,導致曝光或光線過暗的失敗作品,殘留下較好看的相片,實在寥寥可數。
3C技術日新月異,人們開始享受科技的便捷舒適。一代勝過一代的手機,讓「拍照」變得更簡易。不分年齡,無論美醜,不需調光圈、對焦距,人人皆可無師自通隨走隨拍出美照。沖洗相片?這名詞怕早已沉落時光之河了!數位化時代,省去大量紙張和化學色劑使用,「雲端」中隨時可抓取的相片,成了「地球村民」的添趣話題。
常見有瘋狂拍照控者,每進入餐廳用餐,服務生端來餐點,總會及時勒令眾人不許動箸,須待拍下一盤盤食物,才心滿意足喊「開動!」我初以為那人必是名廚,或寫食譜的行家,再不就是「部落客」,以吃遍天下的美食照片,來賺取點擊率。經多方觀察,才知那只是習慣性的拍照打卡,隨行好友也見怪不怪了。
同團人一道走遊,有人能忍住不拿起手機拍照嗎?我有些好奇,便走近攀談。「手機取出又放回太麻煩,讓年輕人去拍吧!我專心走路,才不會跌倒。」「我不擅取景,拍出來不好看,就回去欣賞隊友的傑作吧!」「難得來遊玩,好多話想和麻吉說。照相這事兒,可不能喧賓奪主呀!」
最令我激賞「純遊不覽,只照不拍」的回答是:
「你怎知我沒拍照?我的眼睛,是全世界最好的攝錄影機。我打開全身官能,去聽鳥囀松濤,去看光影幻化,去嗅聞花草香,去品嚐清鮮芬多精,去體觸怪石嶙峋和垂藤清湍。我忙著把大自然免費奉送的禮物,滴水不漏地攝入心底。這麼多美好回憶,值得我回去反芻許久啦!」
「你沒聽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在沒有高效能照相機年代,是怎麼倉促臨摹下故國山水的嗎?是用眼睛,心無旁騖攝入心版,回家後,再快筆潑畫出來。杜甫的《望嶽》,不也有詩句:決眥入歸鳥,一覽眾山小嗎?」
人世浮遊,有人用有形之機存影,有人用心攝景,有人用畫筆彩繪人生。而我,願以文字記取感動。
照相/劉治萍
-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