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勿輕信投資騙局 反覆查詢很重要

  • 2024-08-13

 近年來,國內投資詐騙層出不窮,不法分子善於利用社群媒體盛行特性,大肆招徠不知情民眾加入,許多人因一時不慎上當受騙,造成重大財務損失,即使離島馬祖也有人落入假投資陷阱,雖然政府一再宣導,希望民眾不要落入詐騙陷阱,但上當受騙的事件仍不時傳出。

 近年來,詐騙集團日益猖獗,犯罪手法推陳出新,成為治安死角。過往的詐騙手法,必須透過人與人的交流,但隨著通訊軟體崛起,詐騙訊息即時傳遞,蔓延速度驚人,不僅讓民眾難以分辨是否為詐騙,更遑論遭詐後偵緝的困難度。尤其近年詐騙集團的「科技詐騙」手法也推陳出新,近期經常透過各種網路熱點,無所不用其極吸引詐騙目標,如以「投資理財」、「優惠網購」、「便利貸款」、「小額外快」、「愛情交友」及「解除設定」為誘餌,投放一頁式廣告,誘使被害人主動了解相關資訊,加上內容逼真,稍不注意就會落入偽冒專員的話術裡,跟隨其要求進行操作,淪入詐財的陷阱。

 民眾被詐騙的金額急速竄升,但各種估計差異極大。依刑事局統計,去年全年遭詐騙金額為89億元,創歷史新高。最普遍的模式為:假投資、假網路拍賣、假解除分期付款,而「假投資」已連續三年居於首位。依警政署統計,去年詐欺案共有37,823件,年增率28%,詐騙嫌疑犯高達50,276人。由於受害民眾經常自認倒楣,很多受害者都不會報案,真正的詐騙和損失金額必然遠高於政府統計。美國「全球反詐騙組織」估計,台灣一年被詐騙的金額超過新台幣2,000億元,高居已開發經濟體之首。

 現代社會網路及通訊普及,騙徒更容易接近受害者,許多人在缺乏戒心下,很容易掉入預先設下的陷阱。特別是網路發達和社交平台普遍,提供大眾生活便利,但也提供詐騙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犯罪環境,可大量、全面地撒網,讓警戒心較低、生活背景單純、好交朋友、禁不起誘惑的民眾,不斷地掉入陷阱。加上對詐騙犯的刑罰過輕,儘管政府雖啟動了各種防詐宣導和行動,效果不僅不彰,受害狀況變本加厲。

 詐騙無所不在,學會分辨詐騙伎倆,成了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打詐」是一場與詐騙集團鬥智的長期抗戰,絲毫沒有鬆懈的本錢,因為詐騙集團永遠不會放棄任何誘人上當的機會。識詐與防詐是一體兩面的原則,要有效打擊詐騙,除了政府及相關企業共同努力,社會大眾亦須學習自我保護方法,只要國人整體防騙知能提升,就能強化詐騙免疫力,杜絕受騙上當。

 綜言之,各類詐騙犯罪手法層出不窮,我們應學習分析被詐騙心理,提升防詐敏覺力;也要隨時運用刑事局165反詐騙官方網站,或撥打24小時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認識各種詐騙手法。唯有提升自我「識詐」能力,敏覺防治不盲從,才能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