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謝昭華

  • 2024-08-05
天地有大美

天地有大美

辛波絲卡詩作中文譯本

辛波絲卡詩作中文譯本

除了中學時期已學過多年的英文之外,要閱讀其他語言文字的文學作品時大多要透過翻譯。優秀的翻譯者如同再創作了原文作品,以詩而言,我尤其喜愛由詩人經由原文翻譯的詩作,因為信達雅不易,掌握詩人的創作原意更難。詩的翻譯者中,我喜歡李魁賢與陳黎張芬齡的中文翻譯之作,因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了詩人的氣息。

辛波絲卡是較為世人熟知的波蘭詩人,她的作品意象紛繁而不晦澀,也為她累積了大量讀者,極為難得。一九九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一九九八年台灣桂冠出版社出版了由陳黎張芬齡翻譯她的詩選集。諾獎給予她作品的評語是:「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反諷的精準,展現了人類現實生活細節背後歷史與生物學上的文本」。我書架上有她的波蘭文與英文對照的詩集,這才是尊重詩人的編排方式。原本應是她第一本詩集的《黑色的歌》竟然直到她過世後才付梓,其中原因自然眾說紛紜,但這並不影響這本詩集作為瞭解其詩作窗口的地位。有些慣用的意念、語詞與意象已經初具雛形,甚至反覆出現在後期的作品中,顯現一種特殊而有趣的書寫現象。

當省視創作者與她身處環境的互動關係,在大學修習社會學與波蘭文學本科的辛波絲卡創作與發表也難免受到左翼政府的影響,她甚至拒絕將自己早期作品收錄在她的詩全集中。身經歐戰的作家對戰爭毀滅人性的情形刻骨銘心,辛波絲卡在〈然而〉一詩中以細節呈現出被送往集中營的平民傷亡者成為一個個面貌模糊的無名數字:「在密封的廂型車裡/ 名字們旅行過大地/ 他們要如此旅行多遠/ 他們究竟出不出得去/別問,我不會說,我不知道」。即使此詩發表已數十年,面對紛擾世間與媒體對世界各地人類悲劇的報導,我們讀來內心依然深感震撼。此主題她寫了許多作品,包括〈運送猶太人〉、〈尚且〉、〈某些人〉等。但因她並未身歷其境遭受集中拘禁勞改與死亡威脅,曾被其他猶太裔波蘭文評家批評其作品太過空泛。

對於她擅長的反諷技巧,在〈寫履歷表〉中充分展現:「儘管人生漫長/ 但履歷表最好簡短/ 簡潔、精要是必須的/ 風景由地址取代/ 搖擺的記憶屈服於無可動搖的日期」。寫履歷表是大多數人都有的經歷,但不會想到以此入詩。詩人以此取材是因為現代人已不再寫日記,許多人以書寫真實參雜虛擬的故事在社群媒體記錄自己的生活。寫履歷表時我們又將回顧自己的過往,但所有的喜怒哀樂卻又無法在此呈現,刪掉的人生遠多於書寫的經歷。生活中最重要的親情、愛情、回憶與瑣碎的日常卻都要在履歷表上抹除,成為不存在的生命過程。

辛波絲卡共出版了十四本詩集,《呼喚雪人》出版後進入成熟期,之後佳作不斷,歷史與反諷是她作品的鮮明標記。除了創作之外她也於《文學生活》雜誌擔任編輯,並在雜誌中的《文學通訊》專欄與有志於寫作者對談。她在一篇回應文中談及初試寫作的年齡,或可給讀者參考:「年輕出道的決定性關鍵在於新奇的想像力和對世界所抱持的非既定看法,感覺多於思考/而我們對較晚期出道者則要求更多附加價值,:::作品就需要展現相當程度的生活歷練和有意識養成的藝術品味。」(粘肖晶譯) 她也認為一個嚴肅看待寫作的詩人,「對其而言,詩並非休閒或逃避生活的方式,而是生活本身。」瑞典電影導演柏格曼也曾說過,沒有所謂的業餘藝術家。

辛波絲卡勸導寫作者不要依賴靈感來創作,寫作是一種規律的身體勞動,無論你此時有無靈感,都需認份地每天面對一疊空白的稿紙。也對所謂詩人身分自嘲,認為某些國家以一紙證書來界定詩人的身分是荒謬的。寫作本身是孤獨的,而書寫三行再刪除兩行的過程也缺乏表演性,因此無法滿足閱聽人的需求在媒體上表演。對於寫作她則樂觀看待,認為未來仍會有許多作者寫出創新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就如舊約聖經〈傳道書〉一般,是一部劃時代的新作,她戲稱這些作品正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永遠不要冷卻了創新的熱情與對未知寫作領域的探索。無論宗教、哲學或天文學,面對浩瀚星空,人類只能讚嘆而已。因為你永遠無法確認眼前熠熠發光的星球是顆活躍的新星,還是在數十光年之前早已死去成為枯寂寒冷的大地。

詩人後期作品越加清冷而節制,但對人與對世界的關心未嘗稍減。人類世界不缺乏戰爭,因此也就不缺乏苦難。但隨著波蘭左翼政府轉向,她對社會體制與宗教逐漸保持著距離,也不再有年輕時的狂熱,並呈現在詩作〈結束與開始〉的冷靜風格裡:「每場戰爭過後/ 必須有人打掃。/畢竟東西/ 不會自動歸位。/有人必須把瓦礫/ 推到路邊,/ 這樣載滿屍體的推車/才能通過。」(林蔚昀譯)可見她對世間的悲憫一如往昔。

悲慟人類永無休止的殘酷與對立殺伐之餘,對時間與環境生態的關注也在此時佔了她作品很大的篇幅。關心今日當下,關心每日雙腳踩踏生活的土地,一種天地有大美的無言之歌,也在她字裡行間汨汨流出。人類終日面對愚蠢核戰的威脅,如旅鼠一般奔向懸崖,詩人在〈瞬間〉一詩裡向世間發出她沉痛的呼籲:「這裡沒有任何的寒武紀志留紀,發出響聲的岩石/…森林世世代代都有森林的外表,/空中飛翔的鳥起著飛翔鳥的作用。/…地球上的瞬間之一,/請求它持續下去。」(林洪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