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的綽號叫「烏龜、蝸牛」,人如其名,做任何事都是慢吞吞的。一年前剛認識他時,還沒這麼嚴重,應該是從他的父母決裂鬧離婚打官司開始吧,H變得沉默寡言經常發呆走神,需要不時叫他才能還魂。他經常會問我一些讓人感到揪心的問題,有時語塞還真不知該如何回答較好。
「下禮拜我可能會去法院……你覺得我應該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爸爸還有阿公和姑姑陪,媽媽好像很孤單很需要我……」
應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但他面色凝重,說起話來老氣橫秋,實在不像一個八歲的孩子該有的樣子。H寫字時簡直就像在刻石印,一筆一畫慢慢雕琢,好不容易刻完一格,卻又馬上用橡皮擦抹掉,重新刻寫,這樣寫了擦、擦了寫的動作反覆不斷,每個字至少得改五、六次。
心理學家稱這是強迫症,總覺寫不好,害怕會犯錯,擔心說錯話……所以每做一件事或說一句話前,總會小心翼翼地再三確認後才敢做敢說。發現H有這種現象時,不忍苛責,試著調整指導模式先順應他的節奏,再適時予以關心肯定和鼓勵,希望讓他能多感受到溫暖,願意敞開心門接納外來協助。
健全家庭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石,說得在理。父母離異,爭扶養權,讓H小小心靈很沒有安全感,大人看似將選擇權交給孩子,殊不知那抉擇有如千斤頂,壓得他喘不過氣,深怕做錯決定,又焦慮又緊張,不擅表達的他,只能透過反覆擦寫苛刻自己。想到這兒,有點心疼,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也難斷家務事,我能做的,僅僅就是陪伴、傾聽,盡所能送關懷。
相較之下,已走過偽單親過渡期的Y,就開朗了不少。
「我沒有爸爸……我本來姓黃,但現在跟媽媽姓……」
Y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凡事看得很開,或者該說是個小迷糊,時常會忘記帶功課帶餐袋,有一次更誇張,書包沒背就上學了。可她一點兒也不焦慮不擔心,問題來了,自然有解套的方法,這樂觀的心態讓她時常掛著笑臉,似乎天塌下來也沒關係,自有個子高的人會先頂著,打不著她。
前一秒才千叮嚀萬交代,她一轉身全忘光了,我是好氣又好笑。然而想想,能忘,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只記得美好時光,不愉快的拋諸腦後,每個時刻都是全新開始。「善忘,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對Y而言,健忘是快樂的法寶。如果把H和Y混合中和一下,那該有多好啊!
不過,自從發現這兩個孩子的處境雷同態度迥異後,特意安排他們同桌,讓Y的陽光歡樂感染H,讓H的謹慎細膩影響Y,現今兩人成為相互提攜的好朋友,看到他們正向變化,心裡甚是寬慰。有時候,同儕的力量真不容小覷,那認同感那歸屬感,讓生活在不健全家庭下的單親孩子,漸漸走出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片天。
【同儕療癒】/郎英
-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