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摩崖石刻文化源遠流長-福州晚報

  • 2024-07-20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導,福清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摩崖石刻的歷史記載,大多摩崖石刻是石刻文字。隨著歷史的演變,摩崖石刻逐漸成為地方文化的載體,記錄了當地的歷史沿革、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資訊,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

福清最有名的摩崖石刻有以下幾處:

1、歐陽修題刻與南宋大儒朱熹的「環翠亭」。歐陽修題刻在福清一都鎮東山村獅頭坑,是兩處巨石摩崖題刻,一塊正面刻「三生石」3個篆書大字,落款是楷書「永叔」。另一塊巨石側面篆書刻「遺照台」3個大字,落款是古樸的楷體「歐陽永叔」。摩崖字面高190釐米,寬60釐米。大字高50釐米,寬40釐米。落款小字高9釐米,寬8釐米。石刻中的「歐陽永叔」,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石刻上的「三生石」見證了眾生的苦與樂、悲與歡、笑與淚。在東山村摩崖巨石前,只見樹叢中的「文保碑」,佈滿赭紅色鏽跡。從碑文可知,這是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說是宋代文豪歐陽修溯閩江考察經一都,揮筆留下的。

南宋大儒朱熹游寓黃檗寺,為山門一側的亭子題寫了「環翠亭」。道光《黃檗山寺志》有「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的記載,朱熹除了題寫黃檗山「環翠亭」之外,還在龍潭留有摩崖石刻:「趙善密同住山圓悟來此,癸醜冬」。

2、靈石山蝴蝶溪「福」字題刻。這一「福」字寬約490釐米,高約500釐米。行書,有旁款。字寬約215釐米,高約253釐米,文曰:「福」。該字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山鎮瑟江村人翁飛雲的手跡。左下側有馬逢周、林鑣的題字:「靈石為全閩福地,佳境不可勝紀,勒此一字,足括全勝,而書法精工,而肌骨相稱,詢與山石之靈並垂不朽。」此尊「福」字,緩和中含著規矩,看似隨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在一種任意的節律中顯露著骨力和神采。

3、摩崖石刻數量最多、最集中的當屬福清瑞岩山。瑞岩山古稱「瑞岩丹洞」,前往探幽覽勝、勒石題詠的文人名士絡繹不絕,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字和書法珍品。這些摩崖石刻,隸、楷、行、草數體兼備,文采飛揚,筆力蒼勁,真實記錄了福清自然人文,盡顯海口古鎮的滄桑變遷,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據《福建省文物志》記載:瑞岩山有宋、元、明、清摩崖石刻170多段,其中有宋代駐軍在此的任子寧、元代福建行中書省奉訓大夫理問官王伯顯、明代內閣首輔葉向高、抗倭名將戚繼光、禮部尚書陳經邦等的題刻。

4、黃檗山龍潭摩崖石刻。黃檗山是具有千年文脈的文獻名山,黃檗山龍潭自北宋以來就是祈雨的勝地,共發現近30處現存摩崖石刻、碑刻,僅龍潭一地就有13處,年代跨越宋、明、清和民國時期。8處龍潭宋代摩崖石刻中,福清縣令莊柔正、崔宗臣,州府趙師恕、葉嗣昌,黃檗寺住持圓悟、元恭等6處為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