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依香姑九十歲了,除了有點氣喘,身體還算硬朗。她與岳父同鄉,都是長樂沙堤人(馬祖話唸沙頭) 。岳母說,兩家是世交,小時候依香姑常來家裡玩,祖父見她圓滾滾笑咪咪的,非常討喜,隨口說:「你也來當我女兒好了!」依香姑就依哥長、依哥短的稱呼長她二歲的岳父。沒想到,這一叫就叫了八、九十年,從沙堤、莒光、南竿、東引、板橋,一直到今天的桃園,而且又成了相隔不遠的鄰居。
岳母說,民國五十年代,依香姑住在東引,幫駐軍洗衣為生,為了增加收入,有段時間釀製老酒,賣給多是閩籍的反共救國軍。我當時正在調查馬祖老酒的淵源與各種傳說,聽了極有興趣,便央請岳母帶我拜訪依香姑。
依香姑記憶力驚人,大小事清清楚楚。除了釀酒撇步,她還講了當年馬祖種植鴉片的許多細節,並且隨口吟唱二段,妻子勸告丈夫勿食洋薰的〈鴉片經〉,字正腔圓,很是難得。在岳母協助之下,我轉錄如下:
其一
哥若肯結鴉片薰,妹願伺候茶共湯;先買雪梨共水果,後買高麗人參湯。
妹呀伓使講此明,汝講依哥腹底明;就是風寒食鴉片,仙丹做藥無此靈。
其二
第一勸哥哥著聽,哥食洋薰無相干,伓通三朋共野友,蜀晡樂遘二三更。
第二勸哥多思量,哥食洋薰樂此門,一生有錢儘管使,後若食癮賣田園。
第三勸哥說原因,伓聽妹講害自身,人人都講鴉片鬼,衣衫襤褸人看輕。
第四勸哥想當時,到人前乞人疑,落幫之時無朋友,蜀百八十借伓來。
(註:洋薰即鴉片。)
除此之外,依香姑還談了許多東海部隊在莒光島的往事。烽火年代,一個離家三年的年輕士兵,一個擔負家計的青春少女,每一次選擇,每一個判斷,等在前方的都是吉凶難測的未來。
訪談末了,依香姑若有所思,提到幾天前身體不適,覺得「氣虧」,躺在床上,望著牆壁掛的姑丈照片,心裡說:「紅俤,汝蜀世儂都這麼倚傍(依賴)我,怎講就先去了?」我們眼眶都有些泛紅,岳母牽她的手,輕輕撫著:「依香,汝伓通總款講,儂家都野倚傍汝!」
沙頭姿娘囝
依香姑出生在大陸潭頭附近的沙頭,家裡非常窮,十歲就被白犬(莒光)人陳黁黁收養,住在田澳村東邊山。陳黁黁嗜酒,每天醉醺醺,早逝的妻子沒有為他生下一男半女,依香姑可以說是獨生女,卻沒有半點獨生女的疼惜和寵愛。
陳黁黁有一艘小舢舨,平日就在近海圍繒、放釣,漁獲不多,往往不夠換兩碗老酒。有時,他會讓依香姑站在礁岩上,雙手緊握網繩一端,他一邊搖櫓一邊撒網,划一圈,繞到依香姑跟前,倆人合力收網。這個粗活馬祖話稱「徛山」,依香姑個頭小,村人都叫她「徛囝」。
陳黁黁有時喝茫了,路都走不穩,依香姑就「替手」出海,以致她十二歲就會搖櫓,搖搖擺擺在田澳海邊打魚;風浪平靜一些,就大膽划向下沙(東莒)的中柳(永留嶼),下海討沰,在潮間帶找海螺、啄牡蠣、挖蚶囝、撬龜足。下沙人看到依香姑搖櫓,都說:「這隻上沙(西莒)姿娘囝真本事!」大家便叫她「曲蹄妹」。依香姑小時候就是東一句「徛囝」西一句「曲蹄妹」的叫喚下長大。
那時白犬人大多捕魚、種番薯,全島只有幾家商鋪,賣些日常用具與五穀雜糧。釀酒的商家也僅一、二戶,從內地購回糯米、紅麴,自釀自售。依香姑十五歲就有大人模樣,雖然粗布衣裳,難掩清麗身姿。她經常隻身搭船,從白犬到長樂附近的二劉、甘敦街、潭頭,批購裝罈老酒,挑到龍山寺下的「寺下港」,等待回航的錨纜,載到白犬販售。除了老酒,依香姑也批發粉乾、蠶豆、花生、糕餅,角餅、炒米、芙蓉酥等吃食,穿村走巷,售給島上的住戶。
白犬島海域是很好的魚場,春夏盛產丁香、鯷魚、鯧魚和鮸魚,秋冬則有螃蟹、蝦皮與帶魚。每季都會吸引梅花、潭頭的漁人來此捕魚、捕螃蟹。春夏南風天,漁船泊在青蕃港,秋冬起北風,漁船移到田澳港。他們吃食皆在船上,短則宿一夜即回,長則待上三、五天。依香姑就搖舢舨載一些米麵、酒菜、香菸、糕餅等零食,周旋各漁船之間,當時人戲稱「浮店」。
海保部隊
民國三十八年,一支由福州戒嚴副司令王調勳組織的海上保安縱隊(海保),人數有三千多人,分散在烏坵、西洋、浮鷹、四霜諸島,持續與共產黨殊死纏鬥,其中一支約一千多人,轉往馬祖,在南北竿盤桓一陣後,進駐白犬島。
海保部隊的成員複雜,有教師、校長,也有農民、漁夫;有閩劇演員,也有保定軍校正科軍官。他們有些是地主之子,有的是富農之後,也有一些嚮往外頭世界而跟著部隊闖蕩。他們多數講福州話,但腔調差異極大,從寧德到莆田的口音,一應俱全。他們的過去各有不同,唯一相同處就是反共,麇集在大海一隅,以肉身抵擋共軍越過台灣海峽,希望有朝一日反攻大陸,重返家園。
海保部隊臨時組軍,無固定薪餉,也缺乏制式裝備。初登島上,他們居無定所,上沙與下沙大一點的民宅,幾乎都被借住。他們與島民一樣種地瓜、也下海捕魚。有時以「因糧於敵」之名,武裝出海,將駛向閩江口(敵方)的外國商輪帶回訊問,扣留貨物。有一回,卸下一批杉木,正好用以整建營房、指揮中心(山海一家),乃至美軍西方公司的辦公室。
他們日食二餐,非常拮据,但極重視防務。沿著海岸線,每隔二、三十公尺,就佈兩名崗哨,戴鋼盔、打綁腿,全副武裝,步槍上的刺刀亮晃晃。由於裝備不足,以致換班時,哨兵交接不僅移交槍枝刺刀,連同鋼盔、綁腿以及身上的制服也一併換穿。
環境艱困如此,他們仍夜以繼日,挖戰壕、砌石墻,很快在各澳口佈起據點,嚴防大陸船隻駛來島上,也禁止島上船舶駛往對岸。依香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進出厝底與外頭山了。(未完待續)
海保時期的愛情(上)/劉宏文
- 2024-07-08
依香姑與岳母
▲1955 白犬島吳航國校全體師生
▲1957 白犬島軍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