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風季節交替 澎湖夜釣驚見樽海鞘--中時新聞網

  • 2024-05-22

 2024/05/20(中時新聞網報導)海中的樽海鞘看過嗎?澎湖西嶼有民眾夜釣時,就還誤以為是肉靈芝(俗稱「太歲」)的一種。而一長串外形像透明果凍的樽海鞘就像一排透明的寶特瓶,有趣的是這透明體內有個像核狀的物體,就是樽海鞘進食和排泄一體的「洩殖腔」。還有研究指出,這種獨一無二的生理構造,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效應,因為能大出有富含碳的糞便,並快速沉入海底,更可能是底棲生物的潛在長期食物來源。

 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形似水母的樽海鞘,是濾食性生物,為海洋膠體性浮游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形狀多樣,一般呈桶狀,可利用身體的纖毛擺動,將水流引入口,再以黏膜網濾食水中的有機顆粒。其在海洋中扮演次級生產者的角色,透過食物鏈將碳及能量往高階生物傳遞。

 在海中,可能單體優游,也可能和同伴聚集在一起成長條狀。有趣的是,形成帶狀或環狀的樽海鞘群體生活時,排列還會同方向,且單方向排水推進。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樽海鞘游泳能力弱,沒主動的活動能力,通常漂浮在海水表層,隨著波浪、海流來移動,因此在南、北風季節交替時,就會大量出現停留。

 然而,大量樽海鞘的群聚會對漁業的漁獲量造成不利影響,因其數量過於龐大時還會堵塞漁網,妨礙漁撈作業。像日本就有樽海鞘纏上漁網,因為本身黏液卡在網線纏繞處,讓魚網幾乎只要下海一次,就幾乎無法使用,而且增加其重量,更造成漁船起網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