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福州肉燕博物館 遊客大開眼界--福州日報

  • 2024-04-02

 【本報訊】根據福州日報報導,隨著木槌雨點般落下,一塊豬肉被逐漸打成肉泥,引得圍觀遊客連連讚嘆。日前位於閩侯青口鎮後福村的福州肉燕博物館,迎來100人的旅行團,來自後福村的肉燕非遺傳承人向遊客展示「千錘百煉」的肉燕文化。

 遊客們走在後福村乾淨整潔的村道上,牆上的卡通畫將肉燕製作過程和歷史娓娓道來。後福村肉燕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得益於當時成立的福州肉燕生產合作社以及「七里」地區發達的養殖業,後福村的燕皮加工廠如雨後村筍般湧現,成為村內的支柱產業。

 為了帶動肉燕產業發展,打造特有的肉燕文化IP,後福村聯合福州日報精心策劃了「福州肉燕博物館」項目,於今年年初開館。這是省內第一座肉燕博物館,通過推出「後福肉燕天團」IP與「後福肉燕」專屬繪本,生動展示了福州肉燕的傳統制法,講述了後福村以肉燕特色產業為抓手的鄉村振興之路。

 遊客林先生雖然已和肉燕「熟識」多年,但當日的體驗肉燕製作過程還是讓他感到很新鮮。「保護性遷建的古厝被活化利用建成肉燕博物館,充滿了創意。雖然我們很早就吃過肉燕,但還沒有這樣系統瞭解過肉燕的『前世今生』,肉燕博物館的建立,很有文化意義。」

 後福村黨支部書記劉祥安為當日的旅行團當起義務講解員。「31日,還有一個100多人的旅行團來肉燕博物館參觀」,劉祥安說,東南汽車城青口、尚幹和祥謙三鎮將五虎山郊野公園、林森公園、福州肉燕博物館和尚幹小吃串聯成「七 里文化一日遊」線路,3月份以來,福州肉燕博物館人氣滿滿,每個週末都要接待旅行團。旅行團的到來,給鄉村添人氣、給產業添活力,更帶火了肉燕銷售。

 劉祥安說,肉燕博物館周邊還配套建設了後福古厝步道、後福芳草地露營地,露營地的燒烤區和圍爐煮茶等項目也已開放,期待更多市民遊客進村遊玩,盡享美食,村裡將安排義務講解員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