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家一起說母語

  • 2024-03-20

 因應國家語言法的修訂,馬祖閩東語也在111學年度納入中小學本土語言,惟馬祖年輕一代確實傳承母語有限,五十歲以下會說母語不多,至於在學生就更是鳳毛麟角,在家庭母語傳承功能失能後,讓孩子學習母語的困難度更高,再加上動機不足,要推動閩東語學習確實需要更多努力。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國家,小小一個島語言卻非常多元繽紛,相較部分原住民語言像是邵語、噶瑪蘭語、撒奇萊雅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都列為「極度瀕危」,賽夏語列為「嚴重瀕危」,布農語列為「確定瀕危」,閩東語因尚有大陸福州人使用,雖然因為地域及文化有著使用上的差異,尚未到瀕危階段語言,但若僅就馬祖在地使用情況,年輕一代幾乎不會說,明顯已有斷層。

 幸而在國家語言法修訂後,正式將閩、客、原住民語外的閩東語及台灣手語納入國家語言,增列為本土語言之一,並且在111學年度起成為部訂課程,同步成為國、高中的必修課程,這是馬祖各界多年的努力成果,納入國家語言的同時,提供閩東語各項教材開發與教學人力莫大助力。

 繼民國92年後終於再次重編閩東語教材,早期教材多為福州話直接轉譯,在第一線教學上總有格格不入之處,因為跟馬祖在地使用有些許差異,此次由馬祖教育工作者投入編寫,將馬祖日常生活的對話放入,改變過去的教材老舊,不符合多元社會、地方文化等問題,納入風燈、剪紙、漁業採集等主題貼近生活內容,在教學與使用上更方便與實用。

 當然課本只是輔助,情境對話可以延伸學習,馬祖長輩因為小孩聽不懂不跟小孩說母語,學生缺乏語言環境運用,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小孩根本沒有學習的環境,母語就是家裡說的話,家中說母語的學習效果比在課堂好百倍。

 新的時代新的契機,閩東語教材重新編撰後,跟生活日常連接,生活趣味與可運用性高,透過趣味性的教學,以及創造使用環境,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母語,如同嬰孩牙牙學語一般,模仿就是學習母語最好的方式。

 馬祖人的母語在台灣極具獨特性,馬祖人在台灣有時候街頭巷尾無意間聽到時,都會備感親切,這就是母語特殊所在,因為跟我們成長的環境與記憶緊密相連,因此只要聽到就會立刻有感受,這跟出國聽到國語異曲同工。

 前幾年文化部委託大學進行閩東語的使用調查,發現傳承僅有三成,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是不會說母語,這個結果一點也不令人吃驚,馬祖孩子家中沒有說母語,高中畢業就赴台讀書,更沒有聽說的環境,也不存在工作與加分的需求,動機不高的情況下,只有身處在馬祖時可以有效學習,因此我們更應該把握每一個孩子在馬祖讀書的階段,有效打造一個學習與使用母語的環境,讓母語留在每一個馬祖孩子腦海裡,永遠不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