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自由時報報導)曾讓澎湖人「聞」之色變的牡蠣殼垃圾,搖身一變成了精美文創藝品。15日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在西嶼大菓葉工作站,展示澎湖首套牡蠣殼資源化處理設備操作及相關資材大量去化案例。
依水試所澎湖中心統計,二○二二年澎湖產生一千九百公噸廢棄牡蠣殼,主要分佈在馬公巿(一千二百公噸)、白沙鄉(七百公噸)及西嶼鄉(一百公噸),目前各鄉巿以設置牡蠣殼暫置場集中管理廢棄牡蠣殼。
澎湖中心為發展澎湖生物性碳酸鈣循環經濟,編列三七○萬元,採可移動概念,建立首套牡蠣殼資源材料化產線原型。穩定運作時,每小時可產三種不同規格的牡蠣殼粉六百公斤,若一年以二百工作天,每天運作六小時,年處理可達七百噸,去化澎湖每年三成廢棄牡蠣殼。
另為發展牡蠣殼多元在地利用方式,水試所澎湖中心與澎管處及相關單位合作,除利用鹼激發、三D列印等技術,發展水下復育材料、文創商品外,並結合生態、再生綠建材複合式循環資材,進行非結構性建築構件與基礎公共設施。
澎湖首套牡蠣殼資源化處理設備啟用 垃圾變身精美文創藝品--自由時報
- 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