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是晉代豪門名流的居住地。在福州羅源,也有一片街區,被稱為當地的烏衣巷—後張巷。這裡有張、陳、阮、黃、於五大家族,走出多位歷史名人。與後張巷相鄰的溪尾街,曾是著名的鳳城八景之一「草橋夜市」所在地,熱鬧風光、一時無兩。
「橋頭徹夜歡,嘈雜每盈耳。才歇管弦聲,書聲又四起。」這是明朝羅源籍詩人林元鑄寫下的一首詩,描寫的正是當時鳳山鎮溪尾街草橋夜市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管弦交錯、充盈於耳的場景。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溪尾街草橋夜市的熱鬧繁華,猶如一幅羅源版的「清明上河圖」。
溪尾,即羅川三溪之中的北溪之尾,溪尾街也因此得名。草橋夜市正是位於此處,為舊時羅源鳳城八景之一。當地居民告訴記者,老人們常說起,以前溪尾的水流,與大海潮水相連。漲潮時,船隻可隨潮水湧入此溪,船隻載滿新鮮貨物,在此等待交易。一時間,南來北往的商販,步伐匆匆的旅人,以及前來採買的居民等,彙集此處,摩肩接踵,十分熱鬧。
然而現在這座橋,卻已不是當初的草橋。2011年,羅源縣鳳山詩社社長謝飛峰在羅源縣城隍廟附近發現這塊石刻,經縣博物館收藏,後移至此處,供今人觀賞。
如今,站在寫有「古崇德橋」四個大字的石護欄前,面對著溪尾清流如許,遙想當年草橋夜市的盛景,別有一番意趣。
現在的後張巷與溪尾街,經過改造後已連成一片,成為鳳山鎮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
行走在這片街區,見證歲月的戲臺猶在,昔日盛極一時的當鋪舊址尚存。偶爾會有專業的戲劇團隊來此演出,平日裡也有不少戲曲愛好者,自發前來組織活動。漫步在溪尾街與後張巷,各家各戶屋舍儼然、煙火嫋嫋,人們享受著這裡悠閒的生活。
存在了數十年甚至更久遠的傳統老店,依然堅守著。無論膏藥製作、佘族銀飾製作、打錫、彈棉、補鞋,還是釀青紅酒、肉燕製作、肉鬆加工、制禮餅……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當,在這裡都能找到。這裡還保留著豐富的民俗和傳統手工藝,以及新年祈福、迎媽祖、元宵排鼇山、中秋送禮餅、燒塔等傳統節慶活動。正月裡,溪尾、後張每家每戶都會懸掛各式花燈,這是當地保持了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
整合後張巷、溪尾街 打造羅源特色文化街區--福州晚報
- 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