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馬古民居:福建古厝的「璀璨明珠」--福州晚報

  • 2024-01-02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在長樂區鶴上鎮岐陽村,大陸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頭馬古民居橫臥於天馬山之麓,給人一種寧靜與平和、恢宏和淳樸之感,悠悠地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氣息。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叫「九頭馬」呢?九頭馬古居民所在地,原有九塊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青色岩石,形似九匹駿馬,先輩村民稱之為「九頭馬」。而古民居就是圍著「九頭馬」建起的,所以後人稱之為九頭馬古民居。

 九頭馬古民居坐北朝南,占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共22座主體建築。古民居由清代長樂人陳利煥和他四個兒子,歷經數十載陸續建成。第一座主體建築建於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於清道光年間,最遲一座竣工於1872年前後。

 九頭馬古民居,是目前福建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福州地區晚清建築獨具匠心的代表作,展示的是舊式文明以及民間大戶人家曾經擁有過的興盛與輝煌。它是長樂建築史上的輝煌篇章,不僅是一座建築博物館,更是一座民俗藝術博覽館,它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九頭馬古民居五列的建築體都是單獨成弄,各列之間,寬約80釐米的串心巷,起防火作用。主體建築22座,四周圍牆6米高,開放10多個門洞,設有望樓、槍眼。每列南面正中各設大門一扇,每逢紅白喜事,大門、屏門、廳門一路洞開,「五落透後」一望到底,十分壯觀。

 九頭馬古民居建築材料以木頭為主,古建築佈局嚴謹,青磚黛瓦,古韻悠悠,木雕、藻井、壁畫、書法、浮雕等裝飾技藝精美,各種功能用房一應俱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是江南民居與寨堡莊院建築的完美結合,素有福建「大宅門」的美譽。

 走進九頭馬古民居,仿佛置身於一座民俗藝術博覽館。在門樓亭、牆飾、窗格等部位,均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雕刻的動物、植物、人物、花草樹木形象逼真、各呈異彩;同時,採用了諧音、象徵、寓意等傳統表現手法,有祥瑞吉利的美好寓意,象徵著福壽平安。民居所用的木材有杉木、柯木、楠木、樟木、紅木、檀香木、鐵梨木、黃楊木、桑絲木等。

 九頭馬古民居露天庭院設有琉璃大魚缸,每座廳堂擺設客坐幾案、鮮花古董,廳柱懸掛明漆金字板聯,廳壁張掛大幅字畫卷軸,其內容多是宣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表達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023年,為了更好地宣傳福州古厝文化,邀請更多遊客到福州打卡中國旅遊日活動,福州市文旅局推出了12條「讓世界看見福州古厝」精品旅遊線路、5條「福舟悠遊,水上福道之旅」精品內河遊線路,給遊客提供接地氣的出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