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更安全的行人環境

  • 2023-12-25

 台灣汽機車不停讓行人的現象舉世聞名,CNN評論台灣交通為行人地獄,加上當時幾起行人在斑馬線發生的重大傷亡事故,讓中央政府終於正視這個問題,火速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草案,試圖藉嚴格立法來保障行人路權,但僅靠警方嚴格執法只是一時的,唯有交通安全深入人心,以及不斷檢討道路設計,方能避免憾事發生。

 數據會說話,台灣去年交通事故造成三千人死亡,其中有近四百位行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一萬六千多人受傷,這個數字比較起來才知道驚人,比台灣人口多五倍的日本,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二千六百多人,倘與OECD組織內的歐美國家相較,每十萬人交通事故死亡數,台灣是其八倍。

 同為地小人稠國家的日本,在交通這方面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特別是學校區及通學路,會由學校、家長等團體精心規劃,學校周邊五百公尺在特定上下學時間禁止汽車通行,日本放學並不會見到像台灣這樣大、小車輛聚集校門口等候接送小孩的情形,因為從小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小學生,會在老師的教導下循著安全的路徑上下學。

 在歐美國家禮讓行人是鐵律,許多台灣人剛去都會適應不良,過馬路會停下禮讓車輛,跟汽車兩兩相望,最後讓路的汽車駕駛人只好按喇叭提醒行人快速通行。國內不少駕駛缺乏禮讓行人的觀念,總愛在紅燈轉綠燈的瞬間衝出,一不注意就因為搶快而撞到行人,但不少專家已經提示行人上路之所以險象環生,不良的道路設計方是罪魁禍首,若想從根本面著手改良、真正友善行人,正確道路設計,或許就是解方。

 首先是斑馬線退縮,減少轉彎車的視線死角,一般斑馬線由於十分接近路口,車輛轉彎時角度較小、進而降低駕駛的可視角度與反應時間,然而若是將斑馬線後移,車輛轉彎時角度自然會拉大,視野一開闊便能減少A柱死角帶來的影響。

 再來就是中央分隔島的前端再加入一個庇護島的設計,由於位置相當靠近路口中央,讓轉彎車輛不能恣意切西瓜通過,駕駛視線也能專注在路徑上是否有行人,而創造出來的區域也能讓來不及通過的行人有一個安全站立的空間。還有Z字型斑馬線,讓行人可以二段式過馬路,當行人經過庇護島時,身體便會自動90度轉彎面向來車方向,不只有利於觀察來車動態,也能讓行人養成停看聽的好習慣,過馬路時會更加安全。

 還有就是左轉車道設計在車流大的主要幹道,就會改成偏心左轉車道,在接近接叉路口時,內側車道會逐漸內縮成左轉道,並將前後路口車道標線對齊,如此一來等待左轉的車輛便不容易造成車流回堵。最後當然是行人綠燈早開,減少人車爭道,讓行人先通過5-10秒,之後再開放車輛通行,此舉能讓行人可見度提升,也能避免車輛轉彎時因內輪差或視線死角而導致的意外。還有縮小車道,讓車輛不能輕易超車。

 馬祖雖然行人交通事故不若其他縣市多,但每個月同樣都有交通大小事故發生,好行是一個宜居城市的基本條件,透過合理的交通設計,以及從小開始的交通安全教育,馬祖一定可以打造更安全的行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