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用最好的方式告別

  • 2023-12-13

 馬祖南竿鄉去年在成功山規劃福園樹葬區,上個月舉行首例環保樹葬儀典,也象徵馬祖地區在環保殯葬邁入新的里程碑。這在傳統土葬觀念仍為主流的馬祖並不容易,隨著時代的演進,殯葬觀念早已不同往日,惟仍須尊重個人意願,移風易俗總是不易,需要時間來演化與認可,因此地方政府提供各種選項,讓民眾自行選擇,用自己認定最好的方式來與世界告別。

 台灣殯葬觀念轉變,現今社會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開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離世後完全回歸自然,用樹葬、海葬等環保方式,不為土地增加任何一點負擔,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近十年來國人採取環保葬增加了十五倍,每年都有超過萬人選擇環保葬,日本甚至流行零葬,火化之後連骨灰也不領回,作家薇薇夫人便說,她希望身後能夠零葬。

 馬祖目前老一代仍無法接受這種觀念,也熟悉傳統的喪禮執行方式,因此突然要做出改變並不容易,為人子女者更無法違背長輩的心願,做出不符合他想法的喪禮,因此這一點讓馬祖殯葬禮俗的改變,需要比台灣更長久一點的時間。

 馬祖的環保自然葬,地方政府跑得比民間快,在台灣許多地方政府憂心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殯葬場的處理能量需要大幅提高,若不從現在開始改造,未來會有不敷使用的困擾,馬祖在數年前已經開始進行成功山公墓的改造,新建羽化館、永安堂,以及最新完成的福園自然葬區,讓民眾在身後事的選擇,能夠完全依照自己的需求。

 人生的來去是必然,聖嚴法師在2009年圓寂,留下「我的身體,用薄薄的棺木封釘,火化以後,也不必有一個骨灰罈來占地方,骨灰就灑在法鼓山的環保生命園區。所有我有形的一切,就在這世上永遠消失」的遺囑,於是火化後骨灰分為五袋,植存於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除聖嚴法師,還有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前副總統李元簇、舞蹈家羅曼菲等人,同樣以環保自然葬的方式回歸大地,也讓人們開始關注起環保自然葬,並逐漸成為趨勢。

 環保自然葬也有區分方式,大致可分為樹葬、花葬、灑葬,植存及海葬,前兩者是在公墓內將骨灰放入可分解的袋子或盒子,埋入土中後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灑葬則是將骨灰直接放入土中,再植花樹於上,與花葬、樹葬相似,但更直接、簡單;植存則是在公墓外的指定區域,主要就是以環保的方式將亡者埋葬在大自然裡。

 馬祖目前暫無法執行海葬,礙於現行法規需劃定海葬海域以及離岸6000公尺規定,目前馬祖還無法進行海葬,不過可從地方自治條例中做修正,修正通過就能實施,有完整配套後,海葬也就能成為民眾身後事的另一種選擇。

 在傳統和保守的宗親社會下,馬祖治喪要有新的突破與改變,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在尊重每一個人的意願下,地方政府仍戮力做好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各項準備工作,提供鄉親選擇自己最好的方式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