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動慢城之路

  • 2023-12-06

 馬祖推動觀光應從量的提升,走到質的提升,各島各村在地方政府帶領下,也應各自找出自我定位,東引近來積極推動慢城認證,在2019年加入台灣慢城聯盟後,開始推動慢活、慢遊的島嶼意識,並不需要學習歐美的慢,而是找出屬於馬祖自己的慢,慢城是在保護傳統、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和諧共存之道,東引在本質上就極具特色,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升鄉親慢活意識,共同努力打造屬於東引的慢城之路。

 慢城在千禧年橫空出世,至今已有二百八十七個認證城市散布全球,其實慢城的觀念啟發於慢食,從義大利卡羅.佩屈尼對抗麥當勞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開店之後,後來三個小城共同發起慢城運動,短短二十幾年席捲全球。

 越來越多國家積極輔導鄉鎮城市加入慢城的行列,其魅力為何?從澳洲的例子可以看出端倪,隨著2007年第一個城市Goolwa通過認證後,隔週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Katoomba也加入認證的行列,隨後維多利亞州的Yea亦通過認證,至此澳洲便擁有3個慢城。對於澳洲而言,慢城是驅動社區的動力之一,隨著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後,能促進社區與地方組織之間的溝通與推廣信念,進而達到保護當地傳統文化、提升國際知名度、提升在地生活質量等。

 以Yea為例,透過慢城的認證,強化了這個只有一千五百人的小鎮整體發展,在慢城的帶動下,Yea從既有的農村生活、社區精神、音樂、工匠等元素發揮,衍生出農業體驗、綠色旅遊、手作體驗,以及優美的觀星體驗,加上Rail-Trailbike鐵道自行車的串聯,讓旅客能以慢活的步調,細細品味當地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魅力。

 距離雪梨僅2小時車程的Katoomba,則是在慢城的加持下,保有了鄉鎮原有的藝術面貌,搭配永續環境的倡議,讓當地成為新南威爾斯州的第一個藝術之城,更於2017年榮獲韓國頒布的世界緩慢獎殊榮,成為全球公認的慢城。

 這幾年全台各鄉鎮颳起一股申請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風潮。從2014年開始,花蓮鳳林申請到全台第一個慢城認證後,短短一年來,又增加了嘉義縣大林、苗栗縣的南庄與三義,加上最近的屏東竹田鄉,全台目前有五個獲得國際認證的慢城,加上還有七個有意申請慢城的鄉鎮,共組台灣慢城聯盟,有此可見慢城在台灣的熱烈程度。

 在亞洲,韓國是最早響應者,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已有十一城鎮認證,它山之石可以攻錯,韓國慢城結合傳統知識與當地不同生活型態作為每個慢城的文化特色,對於舊的事物並不照單全收,選擇性研究最適合自己的優良傳統,也接收現代科技的協助,來確保慢城的永續與前瞻性,找出屬於並適合自己的價值,如此的慢城之路,即便還在推動慢城的途中,我們亦能獲利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