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心情記事》兩年一次,除了馬祖在地外,第二年必會到馬祖鄉親最多的桃園搬演給旅台鄉親觀賞。但年復一年,關於馬祖的藝文領域,始終難以擴散。藉著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介入,我們看見了許多馬祖文化可以發光的地方,比如說去年台灣文博會在高雄的馬祖館【眾霧釀島】,以及今年在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舉辦的「生紅過夏座談會」,就成功地讓高雄成為輸出馬祖文化的新據點。相信在未來馬祖高雄航線的開拓後,一樣是海港城市的馬祖與高雄,一定有更多對談的空間與平台。
我所居住的土城工業區,雖然不若桃園八德,有這麼龐大數量的馬祖鄉親聚集,但是許多東莒鄉親居住在此,他們身上也都乘載著當年大遷徙時,鄉親來台落地深根的奮鬥史與鄉愁。非常適合開展馬祖心情記事的「海外版」,紀錄他們離開的理由,也可將展演作品帶到新北市(土城、板橋、中和、永和)以及基隆,紀錄更多旅台鄉親的生活面貌。
而在去年舉辦的【馬祖國際田野學校】裡,藉由主事者王麗蘭老師(馬來西亞籍)與張蘊之老師(華越第二代)的視角,得知東南有許多區域,都有大量的福州移民聚集。像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詩巫、民都魯、美里,以及霹靂州的實兆遠、愛大華等城鎮,有好幾十萬說著福州語、吃著福州菜的福州人。有是非常適合繼承閩東文化的馬祖人,未來文化交流的目的地之一。
今年馬祖國際藝術島由總策畫吳漢中,邀請來自日本、芬蘭赫爾辛基、韓國、德國、英國的藝術家與策展人,也吸引眾多的外媒與網紅報導。透過他們的視角,馬祖這個長期因為地處邊陲而被小看的島嶼,成為一個藉由冷戰遺產與美麗地景而被世界旅客鍾愛的所在,雖然說雙語及多語引導標示還有極大進步空間,但終究是,可以不以台灣或是中國附庸的邊際群島的姿態,展現自己獨有的美麗,且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最快能將馬祖的藝術帶上國際的女性藝術家,就是任職於台北科技大學的曹筱玥主任。曹主任家鄉在牛角,就學期間專攻美術,精通AR、VR技術,與政府共通推動元宇宙技術不遺餘力,其作品《藍眼淚》VR更是早就得到國際多方認證,獲洛杉磯LAFA最佳虛擬實境獎的殊榮。近期則是將《馬祖藍眼淚奇幻特展》移師桃園馬祖新村,讓台灣的民眾在還未踏上馬祖之前,就可以先一睹馬祖特殊季節的限定風光。有如此具鄉情又具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術的人才,要用虛擬實境的技術轉譯馬祖文化、地景或表演藝術給全世界的觀賞者,是件絕對有機會的事。就看馬祖能凝煉出怎樣的文化核心,透過內外的技術合作,雙語甚或多語輸出,一套可以向國際介紹馬祖的獨有文化景致。
兩廳院及台北藝術大學,呼應永續發展SDGS,近幾年不斷在推廣跟實踐減少碳排放的「綠色展演」計畫,希望藝術家在創造作品的源頭,就能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地球負擔。而在我看來,都市人不斷經由努力計算才能勉強達到的綠色展演永續計畫的起手式,但在馬祖先天的條件下,以「島嶼上的劇場」與「島嶼博物館」的形式,根本就可以做為「綠色展演」的示範地點,供全台灣的文化人士前來取經。
文化體驗劇場如何配合潮汐、風向、落日時間與地景,與觀眾共同展演,所有的道具皆可回收或依儀式需要焚燒(金爐、紅斗、幡、紙、筆、行李箱)。津沙《打開》的景觀牆,皆以玻璃酒瓶製成,當然若能以回收酒瓶製成就更加環保。藝術游擊的「陳衣往事」也是由民宅的舊衣作為創作素材。李若梅與曹元夢作品《他鄉是故鄉》也是運用與網魚具,作為述說故事的材料。牛角海廢藝術花園裡「不廢跨村實驗室」與村民共創的作品,更是以海廢展示地景與人像的趣味。
事實上,物資越難抵達的地方,越能夠展現生存的韌性、因地制宜的創意與綠能的低碳足跡。所有當初經濟發展上的弱勢,都可以在經濟過度發展的今日,馬祖的原生態成為強項,成為可以對外輸出的典範。不只馬祖本地與桃園,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與雙語政策的前提下,馬祖語不能缺席,像在傳藝金曲獎這樣的舞台上,讓更多人認識閩東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跟權力。未來,馬祖也會出現一個林生祥,出現一個萬妮達,讓馬祖的母語歌曲在海外的舞台上,傳唱不已。
讓我們歡迎外地人走進來,更要帶著馬祖文化,走出去。
帶著馬祖文化走出去/文:謝淑靖
- 2023-11-27

圖:曹筱玥提供

圖:李若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