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連結產業推動觀光 文/謝淑靖

  • 2023-11-24

圖:陳其敏

圖:陳其敏

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活動,在網路上最常被質疑的點,大概就是來客數的不足,對比投資的金額,換來一個無法太振奮人心的數字。但換個角度來說,藝術真的能夠帶動觀光財嗎?或者說,觀光流量的帶動,藝術真的有扛起大旗的責任嗎?我覺得是沒有的。

一個旅人來到一地旅遊,交通的便利性、住宿的舒適度、餐飲的吸引力、氣候風景本身的宜人程度,所有旅遊的體驗與付出的金錢,最後換算成旅程的CP值,決定了此地觀光的強度。如果以上的拉力都明顯不足,怎麼可能因為多了幾個藝術品,就足以扭轉乾坤?只能說在這些項目都具備的前提下,藝術可以為旅程加分,讓人留下更多對這座島嶼的印象,如果本末倒置,注定就是一個無解的證明題。

在文化處主導的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活動,《飲.馬祖七杯酒》一直在做串連跟活化的工作,要試著提出一種方案,是可以將藝術、文化、母語、觀光、餐飲結合在一起的方案。讓藝術活動可以成為「讓旅客更了解馬祖」的一種媒介,讓藝術活動成為一種可以「鍊結在地居民、產業、外來旅客、民俗等面向的一個聚合體」,讓這些原本油水分離的住民、旅客,有了一個可以共同體驗的時光,甚至促進消費的動力,發揮表演藝術的最大功效,就是「共享此時此地」。

文化處投資在馬祖心情記事多年的詞曲創作與故事,本該成為島上的共同文化財,讓這些負載馬祖情感與生活內涵的母語歌曲,讓各處室共享:交旅局可以運用在交通媒介上(船舶、公車、機場、港口);教育處讓這些故事跟歌曲進入到校園,成為輔助母語教學的活水;產發處在做小島野餐時,也可以運用歌曲服裝及舞蹈,成為推介在地原生物種的利器;旅宿業者也可以撥放《馬祖心情記事》的系列影片,讓旅客多一個可以切入馬祖舊時代生活面貌的角度;《飲.馬祖七杯酒》民政處也藉由西尾喪葬場,作為推廣跟討論馬祖喪俗改善的論壇。北竿坂里信仰場的節目設計,更是適合導遊們組團來參與,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將擺暝信仰的各個層面,濃縮成一場精緻的實地演出,絕對比對著一個空蕩的大宅解說,來的更有臨場感。

參與《馬祖心情記事》系列及《飲.馬祖七杯酒》的成員眾多,囊括民政處、地政局、交旅局、衛福局、警察局、鄉公所、港務處、財稅局、民宿業者、中華電信、台電、工程顧問公司、導遊、船舶業者、黨部、英語教學資源中心、國中小老師、氣象台、餐廳業者、補教業者、文史工作者等。既然他們能在工作之餘參與演出與創作,就一定能夠想到表演藝術與其工作項目可以結合運用的範疇。跨部會的合作與資源共享,才有可能造就更有人文氣息的馬祖,交通硬體與住宿餐飲服務的具體改善,再加上文化藝術的點綴,讓閩東文化與戰地文化共融的精華,成為旅客不得不來此的理由。

文化藝術不是賠錢貨,它是讓一個民族得以被辨識的管道,一種詮釋自身生活樣貌的展現,要讓旅客喜歡馬祖、瞭解馬祖,除了戰地、石屋、藍眼淚跟紅糟料理外,請讓藝術跟文化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