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的自由平等與分進合擊  文/謝淑靖

  • 2023-11-22
照片:本報記者蔡夢玲

照片:本報記者蔡夢玲

【馬祖心情記事】系列,已邁入第六屆,台北愛樂入駐馬祖的藝文生態圈也有十年之久。今年,在馬祖國際藝術島閉幕式所展演的《生紅過夏》作品,如果有參與過7月25日讀劇論壇的朋友就知道,這個演出的內容跟原本的架構,有很大的落差,幾乎原本要強烈批判關於產業政策、資源分配、代間正義,幾乎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圍繞著老酒而應運而生的庶民生活面向。

藝術可以談論多少政治?藝術又擔負多少官宣的責任?

《生紅過夏》的原始劇本原名《醉島》,原意是希望藉由「酒」這個元素,釋放壓抑,讓居民大聲吐露內心真正想說的話,不需要再像「兩個聲」的年代,用華語說著官方說詞,而真正的心聲,只能關起門在宵禁的夜晚,用母語說給身邊最親近的人知道。但想要用「表演藝術」這個載體實踐「人民發聲」,還是有其阻礙,不是所有被壓迫者,都願意用這樣的方式,起身為自己的權力作抗爭。官方、製作方與顧問群也有疑慮,藝術作品何須涉及政治?

會有後來這個結果,並非受到關切或壓力所致,而是發現【馬祖心情記事】這個載體,本身有其定位,為了乘載文化資產的任務,打造馬祖生活的印象。礙於篇幅,礙於資金的出處,礙於兩年一度的資源集中,礙於其「品牌」形象,它有更龐大的任務希望促進馬祖的和諧與提升閩東意識,難以讓更為弱勢的存在,成為這個演出的主軸。比如青年、比如同志、比如住在馬祖無法使用馬祖語的閩南人、原住民、新住民或是地處交通更為不便的東引、東莒、西莒人。雖然他們也同是島嶼住民,但常在「更大的前提」下,被忽略了,其實他們同樣擁有發聲的權利。這樣不知不覺形成的文化寡頭現象,該如何降載?如何解構?

在這些思考下,《飲.馬祖七杯酒》成為一個新的破口。它在演出形式上做出了切割,將演出的量體縮小,分散到四鄉五島。邀請不同的創作者,不同的演出群體,在擴大參與者的同時,做到藝術文化的「各島平權」、「性別平權」、「代間平權」、「台馬平權」。讓「馬祖人說馬祖故事」的這個核心命題,解壓縮後,還權給更多居住在馬祖島上的各種聲音。並讓各組的創作,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只要鎖定七個環繞著老酒的八個子題「信仰」、「結婚」、「坐月子」「漁業」、「喪葬」、「迎客」、「母女」、「飲食」,寫作的方式、劇本結構、人物設定與情節,幾乎都沒有限制。最大可能的讓在地人,以各自關心的視角出發,說自己想說的故事,無須「定於一尊」,也促成了許多新興的編導及擴大參演者的地域性與年齡層。

雖然,原本的劇本在各種的折衝考量下,沒有被展演出來。但是我們用另外一種形式來呼應主題:資源是眾人共享的,不應該被持續掌握在某一群人、某些單位或某個個人的身上,文化亦如是、藝術亦如是、政治亦如是。文化是生活的累積,眾人參與才得擴散傳承,寡頭獨尊反會造成斷層滅絕。馬祖不需要「代言人」或「代夢者」,唯有每個人的權益都被關注,思想話語得自我表述,每個人都去分擔母語文化傳承的責任,島嶼才得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迷彩覆蓋走向繁花盛放。

這也是我選擇具有各家各戶釀造自主性的「老酒」為題,而非「高粱」的原因,在釀造老酒的過程中,個人擁有其主導權,人人可釀,人人可為其特色自豪。這便是《飲.馬祖七杯酒》文化體驗劇場,未來與《馬祖心情記事》/文化觀光劇場之間,得以分進合擊的轉型之作。

「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這句話本身就存在著誤區,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藝術反映人內心世界,有自由平等的生存氛圍,人的內心與話語,才得以釋放。於是乎,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成敗與否,並非藝術品能帶來多少人流,而是島上能存在多少想像的自由與發言的自由,因為自由,乃是藝術的沃土;平等,乃是發聲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