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台四手,傳統、創新並陳的家釀餐桌/馮忠恬

  • 2023-11-09
 東引的糟魚製成後,傳統上會和五花肉、豆腐或薑絲一同清蒸,郭庭瑋主廚以「糟白瓜」一菜對應傳統,將糟魚去糟後,油封清蒸,直到肉與刺都化開成為醬汁,底下鋪墊切得極美的大黃瓜、撒上糯米酥創造口感,配白飯或繼光餅都很適合。(圖:黃繼賢)

 東引的糟魚製成後,傳統上會和五花肉、豆腐或薑絲一同清蒸,郭庭瑋主廚以「糟白瓜」一菜對應傳統,將糟魚去糟後,油封清蒸,直到肉與刺都化開成為醬汁,底下鋪墊切得極美的大黃瓜、撒上糯米酥創造口感,配白飯或繼光餅都很適合。(圖:黃繼賢)

 黃克文主廚以兩道菜色呈現傳統,將霉香魚泡水去鹽煎炸後,做成蜜汁。另一道霉香魚肉餅,則將發酵過的霉香魚混合肉餡,打個蛋,一起入蒸籠蒸熟。(圖:黃繼賢)

 黃克文主廚以兩道菜色呈現傳統,將霉香魚泡水去鹽煎炸後,做成蜜汁。另一道霉香魚肉餅,則將發酵過的霉香魚混合肉餡,打個蛋,一起入蒸籠蒸熟。(圖:黃繼賢)

 郭庭瑋主廚以「酶香梅香」為名,發展創新版本,在訪談完霉香魚的詳盡作法後,從馬祖帶白力魚回台北自製EMBERS版霉香魚,兩面煎酥,再以魚油快炒芥菜,鹹鮮香脆。(圖:黃繼賢)

 郭庭瑋主廚以「酶香梅香」為名,發展創新版本,在訪談完霉香魚的詳盡作法後,從馬祖帶白力魚回台北自製EMBERS版霉香魚,兩面煎酥,再以魚油快炒芥菜,鹹鮮香脆。(圖:黃繼賢)

 傳統的鰛魚經典,將重發酵的鰛魚和五花肉一同清蒸,既然黃克文主廚用五花肉,郭庭瑋主廚則選用豬里肌瘦肉,取鰛魚魚露加上栗子地瓜熬煮成燒肉醬汁,邊煎邊澆淋讓醬汁巴附其上,最後灑上滿滿的珠蔥提味。(圖:黃繼賢)

 傳統的鰛魚經典,將重發酵的鰛魚和五花肉一同清蒸,既然黃克文主廚用五花肉,郭庭瑋主廚則選用豬里肌瘦肉,取鰛魚魚露加上栗子地瓜熬煮成燒肉醬汁,邊煎邊澆淋讓醬汁巴附其上,最後灑上滿滿的珠蔥提味。(圖:黃繼賢)

 有吃過糟魚嗎?在馬祖四鄉五島裡,很多人或許連糟魚兩字都沒聽過,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味蕾實驗室,以新的視野挖掘在地發酵魚鮮,將糟魚、霉(梅)香魚、鰛魚搬上餐桌,由南竿「林義和工坊」的黃克文主廚,聯手台北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的郭庭瑋主廚,馬台四手,並由父母皆為馬祖人的年輕廚師侯鐘涵協作、飲食文學家蔡珠兒擔任說菜人,舉辦一場別出心裁的島嶼釀「家釀餐桌」。

 糟魚、霉香魚、鰛魚,精彩呈現馬祖的發酵魚鮮

 餐會在林義和工坊原本的菜單裡,安插了糟魚、霉香魚、鰛魚、魚露不同發酵度的馬祖鹹鮮味,由黃克文主廚復刻傳統,郭庭瑋主廚以西餐的思維創新呈現,傳統與當代並陳,勾勒出馬祖獨特的發酵魚味譜。

 為了籌辦這場餐會,工作團隊前後來馬祖田調多次,更特別於餐會前一日舉辦「糟魚工作坊」,眾裡尋他千百回,終於找到了傳承東引獨特糟魚製作方法的老師前來指導。

 糟魚是以自製的白糟(酒釀)途抹在風乾處理後的白力魚上,一層魚一層白糟,堆疊入甕,最後倒入一杯高粱酒殺菌,7-8個月後,帶著微酸甜感的糟魚便完成,傳統上會以五花肉、豆腐,或直接加點薑絲清蒸,加熱後的糟魚肉質軟嫩,入口即化,還帶著酒的鹹香感。

 糟魚看似傳統,實則東引獨有,馬祖其他地域未必吃過,普遍馬祖人記憶裡僅有霉(梅)香魚,同樣以白力魚不打鱗製作,當時的霉香魚多銷往香港,替馬祖創造大量外匯,但從民國七十年代後,漁業枯竭、加工廠關閉,也非常少見,這次在家釀餐桌吃到霉香魚,連江縣政府秘書長張龍德特別感動,憶起了國小時在東引的霉香魚記憶,文化處長吳曉雲也說起了從前無冷藏設備,為保存魚獲,空氣裡總瀰漫著發酵魚鮮的獨特味道,此種鹹鮮味,十足的馬祖。馬祖文學家劉宏文也是餐會座上賓,曾寫過「鹹味之島」一文,這次特別從台灣飛回馬祖吃晚飯,食畢還特別跟主廚致意,說起自己的懷念。

 各域名人都前來用餐,以味蕾認識馬祖

 餐會以「馬祖三酵-糟、酶、鰛」為主題,發酵程度由淺入深,由飲食文學家蔡珠兒引導說菜,在香港居住二十年的她,對鹹魚滋味自然熟悉,認為馬祖的發酵魚鮮,可以把「鹹臭鮮」放到更大的味覺系統來談。甫出版《半生滋味》的飲食作家韓良憶隔日也在臉書發文:「餐會以『馬祖三酵-糟、酶、鰛』為主題,重現地方傳統發酵美味,從開胃熱炒至甜點,沒有一道不好吃。」

 蔣勳曾在書裡寫過,「民族不夠老,不懂得吃臭。」馬祖人顯然有股老靈魂,透過發酵保存食物,藉著火的轉換烹出香氣,鹹鮮裡有勞動者的汗水與艱辛,家釀餐桌讓傳統與當代並陳,透過一場餐會,開啟馬祖味蕾的追溯之旅,日後團隊也將製作專題報導,爬梳文化脈絡與製作細節,保存這份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