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期待好玩的特色公園

  • 2023-11-08

 公園曾幾何時成為縣市首長的施政亮點,新竹縣透過由下而上的規劃模式,打造民眾心中的特色公園,從質疑到認養,三年二十二座的特色公園,快要完成之際,現在也提出一鄉鎮一特色公園計畫,用實際行動打造宜居城市,讓父母可以安心帶小孩輕鬆放電。

 家中有小孩的家長,大家都知道小小孩需要有充分可以玩耍與放電的空間,2019年竹北因為人口激增,全縣兒童數四萬餘人,在近兩百座公園中,只有十五座鞦韆及三個沙坑,抗議者楊小姐就是因為要長時間育兒,苦於市區無好玩的公園,花一個月時間發動聯署就獲得二千七百多份回函支持。

 新竹縣政府接獲陳情後,很快就給予回應,將三年完成二十二座特色公園改造,納入年度施政目標,新竹縣轉身與抗議者成為夥伴,舉辦說明會、工作坊整合民眾意見,縣長楊文科就表示,用公民參與的方式,與當地居民討論,提出構想之後,再由民眾提出意見修改,透過由下而上的規劃方式,將兒童遊戲權還給民眾。

 遊樂場中許多設計巧思都是來自民眾反饋,像是孩童希望刺激一點的遊具體驗,設計師就調整公園溜滑梯坡度,像興隆公園就以森林為主題,除了鞦韆滑梯外,還有全亞洲第一座蝴蝶攀爬網,盤根錯節的網架鋼索,可讓十幾個孩子同時攀爬探索,為避免踩空,地下還設有鬆鬆沙坑,配合玩沙還有洗手洗腳臺,連設計者都經常帶孩子到此一遊。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林亞玫說,我國遊戲場的改革火苗,在竹縣開始四年前就由台北市出發,陸續於各縣市引燃,新竹縣已經慢了其他縣市四年,雙北這幾年落成的特色公園非常多,幾乎各有特色,像北投福星公園以尋找侏儸紀為主題;公23公園位於新北淡水區,以淡海輕軌主題,打造成700多坪、由4個輕軌車廂組成的兒童遊戲場,都已經成為在地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是這幾年最成功的公民運動。

 由下而上的設計規劃,更貼近大眾需求,更讓民眾對於公園有更深的認同與責任感,現在沙坑的沙子外溢到路上,民眾也會主動拿起掃把清理,其實維護永遠比興建困難,或者有時候人為的破壞或髒污,都要有人及時的回報與清理,當數量越來越多時,確實僅靠公務機關人力是不足的,因此現在也開始有認養制度,像北部河濱公園等,鼓勵相關團體認養維護。

 馬祖不缺公園,但缺乏特色公園,新竹縣提出一鄉鎮一特色公園計畫,藉由提供補助款,讓地方鄉鎮市政府打造各自鄉親需要的特色公園,透過地方自行推動管理,也許值得馬祖學習,讓各鄉各自提出自己理想藍圖中的公園,新竹可能是幼兒居多,遊樂場就會是重點,馬祖也能配合銀髮族需求,打造出自己需要健身園地,又方便大家嘮嗑嘮嗑增進感情。

 聯合國永續城市目標中,就提到在2030年前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包容的、可及的綠色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因此綠色公共空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鄉親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也必須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