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的美麗與哀愁(下)/李黎茗

  • 2023-11-03

 (續昨)某日和往常不一樣,先生突然去接我下班,我隨著他的腳步向了左,尖峰時刻的市場,擠滿了出來覓食及採買的人潮,為了怕撞到他人,我倆的步伐比平常緩慢些許。突然一個熟悉的臺語聲音穿越人牆,具體不知道阿姨她喊我什麼?下意識的知道那個聲音是在叫我,我用力拽了先生的手說:「好像是水果阿姨在叫我!」

 平常阿姨和我交流一般都是臺語摻雜國語,偶爾我也循著她的語句用簡單的臺語回應。 這些簡單的臺語都是從阿姨那學來的。

 在永樂市場上班的近五年裡,我從未告訴過阿姨我的名字,剛開始是不熟,後來是忘記,這一忘就是四年多。因為這些年的相處下來,我們的感情有了別樣默契,比如早些下班看到她坐在攤位前,我會走向前幫阿姨捏捏肩膀和揉揉她的背脊穴道,她也很開心的讓我揉揶,還總是說:「好舒服,謝謝。」也就在這樣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不會因我沒告訴過她我的名,而影響她對我的疼惜。

 喧囂的市場裡,淑女的優雅妳是無法用上的,尖峰時刻,市場裡的人潮,聲音一個比一個大,而她叫我或是我叫她,我倆憑的全是刻在腦中那個特別的聲音。 

 果真,我回頭一看真是水果阿姨,只見她氣喘噓噓的向我招了招手!我快步走向前,一把摟住阿姨的脖子問:「阿姨,您是在叫我嗎? 我叫小黎!」

 「係啦!妳去雞嬤攤挈雞骨仔-」

 我大概懂阿姨的意思,原來是賣雞肉的老闆有帶雞骨給她,她就坐在自己攤位前守株喂我這隻兔,這是她送東西給我的常用方式。可那天阿姨算盤失算,被先生亂了方向,所以她才追得氣喘噓噓叫著「右 唔吼……!」追著她對我的情深。

 下班回到家,我潛入廚房蒸起武寧來的鹽菜肉,燉起辣椒棍子魚和有泥土氣息的饅頭、豆腐乳,再煮起臺味的白菜滷、薑絲黑白切。時常為同事們帶上我親手做的點心給他們品嘗,喜歡辣的同事,我就帶給她辣豆乳,喜歡麵食的同事,我就帶給他我故鄉的饅頭。看到他們一個個的說好吃,我再加碼。

 「等我退休了,您們都去我故鄉作客吧!」

 那個曾捉弄我的同事,居然認真的說:「妳要在這裡一直上班,上到我們一同退休,我們才有機會去妳故鄉玩。」

 「會的,我會在這一直上班。」

  後來的日子,我賣了命的在那市場上班,討好難搞的女同事,忍受著時不時的白眼和某些排擠,沒有別的都是地域性惹的禍。我很明確地知道那不是我的錯。

 忙完一天的瑣碎,最快樂的一段時間莫過於沐浴後回到書房,我把四分之一個農村人,四分之一個城市人,四分之一個市場人,四分之一個煮飯人一同潛入稿紙以後,讓它收留我的藍色之夢,拼湊成一個積極的臺北人。原來在我心裏,我是這麼的愛著我的婆家,我又快樂了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