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祖七杯酒》,在藝術島活動中慢慢成為顯學,讓各島各村各表演藝術團體,有了接棒上陣的使命感。不管是第一杯在東引與學校合作或是第二杯在東莒與大浦plus+合作,到了第三杯與津沙社協合作,都是以老酒、母語創作為引,編織在地經營已久的社區動能與藝文火苗,最重要的是在地的「地景」,隨著演出共同呈現在觀眾面前。
而這份不管是在地人或是遊客,藝術家或是常民都能從中體會馬祖美好的《飲.馬祖七杯酒》企劃,並非天外飛來,也非一蹴可幾。是延續了台北愛樂「馬祖心情記事」系列在地12年的故事挖掘與藝文團隊培力,加上小島旦「港港好」基隆馬祖兩港對談、「海島來相見」的風土交會展演與「兵兵島」文學走讀的精華,再移植「六堆庄頭劇場」以母語在環境中演出的模式,集眾多能量與元素特為馬祖量身釀製而成。
而小島旦與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作為策畫者,匯集了四股重要的力量,是共同支撐起這個計畫的重要關鍵:
一、 文化總會與總策畫:自去年藝術島結束後,檢討的聲浪也好,在地希望參與的呼聲也好,表演藝術希望有所舞台也好,在第二屆來臨前其實都在悄悄醞釀。總策畫吳漢中一直默默觀察島內島外的動態,畢竟要在馬祖的封閉性上展現獨特性,絕非用通則可以處理。在第二屆規劃期間我們也保持密切的聯繫,如何讓在地藝文可以進入到整個策展的脈絡當中,布局也近一年之久。
二、 連江縣文化處:作為馬祖建築、文學、飲食、儀式的主要推動者,處長吳曉雲及文化處團隊,擁有高度的「馬祖意識」。十數年的光陰,不管是邀請台灣的專家介入或是在地團隊的輔導,一切以「文化資產」的眼光,來看待馬祖的常民生活。試圖將這罈封在缸裡的酒,以最純釀的滋味,展現在居民與世人面前,不卑不亢,宛若開在風中的紅花石蒜。
三、 母語創作者與藝文團隊:馬祖因閩東文化,而與另一個戰地金門做出區別,也因為閩東文化造就了建築、飲食、儀式、文學上的獨特人文景致。《飲.馬祖七杯酒》的七位作詞人,幾乎都是母語教材的委員,其投注在歌詞上的不只承載了老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承載了馬祖各種婚喪喜慶、送往迎來的儀式精華與母語之美,讓作品本身就具有文學性與文化資產的重量。進而衍伸出不同作曲家的配對與各個表演藝術團體承接演出的後續。在地的表演藝術團隊,都是斜槓參與,表演者來自各公家單位,在工作之餘用自己的假日時間撥冗練習,絕非只是興趣,更是帶著傳承文化的使命,值得掌聲與鼓勵。
四、 社區與商家:而「環境劇場」加上「文化體驗」造就了一個表演藝術演出更多層次的風味。這是第一次馬祖心情記事演出,走進劇場走入環境之中,更多要靠在地商家、協會、地方創生、鄉村里辦公室的協助。像第三杯酒與「津冬酒祭」合作,就能感受到整個津沙村居民的動能,跟津寮創生基地在其中攪動連結的推動力,在各個方面給予我們的活動予以協助。也成就了我們遊走式的表演,扣合津冬酒祭的精神,在穿梭津沙中,發現老酒之鄉津沙之美。而西尾半島物產店、依嬤的店、懿家小酒館,也都因其店家本身的優良口碑,帶給觀眾更大的購票吸引力。東莒劉珠華與北竿林愛蘭更是以總鋪師之姿,提起鍋杓一夫當關。
不知何時,鄉親之間碰面的問候語成了「你喝到第幾杯啦?」,開啟了酒天生俱來的對話功能。《飲.馬祖七杯酒》很像四鄉五島的縮影,雖然微型,但是滋味俱足,等您蒞臨品嘗,便能感受馬祖的景色之美、人情之美、藝術之美。
(活動訊息請關注馬祖國際藝術島FB或上accupass查詢《飲.馬祖七杯酒》完成索票購票)
撰文/謝淑靖(小島旦)
拍攝/窩映影像工作室
照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策展人生活筆記 我們都是釀酒人 撰文/謝淑靖(小島旦)
- 2023-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