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極端氣候導致世界各地都有高溫、暴雨和洪水的發生,歐美許多地方還因高溫遭受嚴重野火肆虐,造成大規模的大自然及人類資產的毀損,熱浪、洪水夾擊,疾病孳生就會隨之而至,以前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登革熱現在也會發生歐洲地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針對碳排情境,預估2060年台灣中南部夏日均溫都將高於三十度,這是非宜居城市的象徵,馬祖也要引以為戒,加速綠化降溫我們的島。
現在城市規劃的最大的考驗,就是城市要有韌性迎接各種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天災與疾病,以及災後快速復原的復原力,從疾病預防到環境共存,世界衛生組織疾呼的健康一體,便是指摘人類、動植物及地球三位一體,這個觀念也符合聯合國呼籲各國要在2030年達到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面對越來越熱的世界,城市要避免成為升溫幫兇,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強化城市的綠肺,也就是大幅增加綠地,都市發展大舉開發土地常會影響生態環境,水泥遍布的道路與城市,熱伴效應驚人,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城市,不斷透過各種努力提高綠地比例,不但可以提升空氣品質、涵水固土,提高城市韌性外,也能讓居民親近大自然,促進身心健康。
除整治空氣污染,綠地還能帶給人類滿滿的幸福感,聯合國三年前出爐的「世界幸福感報告」認為,即使是短暫徜徉在綠意之中,也有助於大眾舒緩壓力。因此,公共空間若能多營造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將有利於民眾體格鍛鍊、增進社會互動,也能減低環境壓力、避免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如此一來,人民幸福感也會跟著提升。
歐美很多城市近年追求「樹冠覆蓋率」,透過衛星影像計算樹冠面積佔城市比例,歐美不少知名城市就達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環境宜人,台灣相對地狹人稠,都市裡的綠地總和,六都裡有五都低於5%,遑論樹冠覆蓋的計算,城市居住品質相對不理想。芬蘭赫爾辛基綠覆蓋是40%,世界都市幸福感排名蟬聯六年位居第一,顯而易見綠地空間的多寡,確實與人民幸福感息息相關,台灣尚有很多努力空間。
根據日本科學技術院調查,綠地佔都市面積20%時,是居住的健康指標,30%是綠城市的理想值,台灣「都市計畫法」也規定要10%以上,WHO建議城市的每人平均綠地面積至少應為9平方米,不過六都除了高雄有11平方米外,其餘都未達標,其中新北、桃園更僅有3平方米。
都市中太多應該綠化的土地被挪作他用,拿來蓋展覽館等大型建築,廣場的鋪面大量水泥化,助長熱島效應。此外,商業區建蔽率太高,幾乎沒有綠地,偏偏商業大樓空調排出的大量熱氣,加上來往車輛的廢氣,使得熱島效應加劇,整個城市越來越熱。
綠地經常是都市發展第一個被犧牲的,但卻是人類宜居幸福感的要件,也許未來城市建設之前,綠化條件要被優先納入,綠地是城市的肺,可以降溫也能清新空氣,永續馬祖我們的島,綠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社論/打造永續綠城市
- 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