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鯨豚教育,縣府產發處近來在南北竿舉辦鯨豚保育教育宣導活動,除了介紹鯨豚生態,並在南竿官帽山實地眺望海面觀測,拉近在地鄉親與鯨豚保育的距離。此外,縣府產發處今年也持續委託科博館與中研院團隊執行系統性鯨豚生態調查,除了陸上定點觀察,亦透過水下聲學採集露脊鼠海豚聲音樣本,藉此可以判斷其行為,協助了解露脊鼠海豚在調查海域的行為模式與棲地利用狀況。
鯨豚類所受到的威脅主要來源於人類,而當中最嚴重的威脅則是被漁網所糾纏。當海豚被漁網糾纏時,牠們的捕食和活動能力不但被影響,牠們並會因而無法上水換氣,窒息死亡。除此之外,污染亦是另一嚴重的威脅。化學污染會衍生不同的疾病和感染、污染食物來源並破壞物種的棲息地。而噪聲污染和沿海發展則會破壞了海豚溝通、導航和覓食的能力。現在,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鯨豚動物死亡,而且這數字仍然持續上升。
馬祖海域時常有露脊鼠海豚出沒,入秋至隔年4月都有機會發現其蹤跡。在馬祖海域中,以擱淺數量而言,較常見的鯨豚物種為露脊鼠海豚,由於露脊鼠海豚個體小,外型沒有背鰭而較難以目視觀測其出沒。根據過往標本與活體紀錄顯示,每年9月到隔年4月是露脊鼠海豚在馬祖近岸出現較頻繁之時節。
作為海洋生物鏈的最頂層,鯨豚和其他大型海洋生物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極為重要。鯨豚跟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透過鯨豚疾病了解大海的狀況,可以做為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指標。鯨豚位於食物金字塔的頂層,能有效控制鯊魚或其他掠食動物的數量,維持大海生態的平衡。鯨豚原本數量就少,屬於生育力很低且長壽的生物,現因受到人類漁撈作業與污染物的影響,數量更形稀少。
擱淺的鯨豚提供了人類一個反省的機會,對經濟與文明發達的民族,其對自 然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也相對提升,因此會想去幫助一些不幸的動物。此外。鯨豚的集體擱淺也總是會引起人類對海洋污染程度的批判。近年來,鯨豚動物的擱淺不再只是因生物本身的病弱缺陷,而常是人類揮霍自然資源之下的犧牲者。因此,人類的確應該為這些動物盡點力。
全世界鯨豚類擱淺現象相當普遍,而人類對海洋生態的傷害讓鯨豚情緒緊迫導致擱淺,絕對脫離不了關係。維護海洋生物資源保育意義重大,不僅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更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更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即便現今生態保育意識高漲,近年來海岸污染影響海洋環境問題依舊,例如塑膠垃圾以及漁網誤捕等因素威脅,海洋生物族群漸漸式微,每位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人們,除了不濫捕殺保育類動物外,更應積極愛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海洋環境的惡化關係著全人類的存續問題,而海洋生態系中最高階的攝食者:鯨豚,更是海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然而,針對鯨豚的調查與研究需要投注大量的人力與經費資源,期盼未來有更多研究機構和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加入。
社論/持續關注鯨豚擱淺死亡所反映的海洋生態問題
-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