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學習是最好的抗老劑

  • 2023-09-27

 活到老學到老不在是一句口號,而是實際會促進健康與延長壽命的生活方式,耶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超過五十歲的長者倘若每天閱讀超過三十分鐘,比根本不讀書的人平均多活二十三個月,而且想要預防失智,學習新事物就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因此想要活得更久更好,你就要像孩子一樣持續學習。

 人類史上第一次出現長壽不稀奇的年代,即便你已經退休了,可能還有三、四十年的歲月,這與過去退休老者的想像早已不一樣。但遺憾的是,許多熟齡長者選擇放慢腳步悠閒過日子,認為這是他們努力工作數十年應得的,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們沒有準備好進入到什麼都不做的生活,而且活著的時間似乎還有另一個數十年,就容易陷入老化等於退化的心理狀態,人也就跟著快速老化。

 《五十+好好:顛覆年齡新主張》這本書的作者詹金斯將這種現象,稱為不用腦變老,建議熟齡者要轉變成用心變老,而學習就是用心變老的一把鑰匙,持續學習可以避免大腦與心靈的僵化。耶魯大學詢問了三千多名超過五十歲人的閱讀習慣,發現每天閱讀超過三十分鐘,比不閱讀的人平均多活二十三個月。研究人員認為,閱讀是五十歲以上的人提升生活品質最簡單的方法。

 大衛·斯若諾登博士的著作「優雅的老年」一書,就是透過研究修女解開大腦與阿茲海默症的許多問題,追蹤六百多位修女超過二十年,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與認知測試,離世時更捐出大腦做解剖研究,令人吃驚的是,同樣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有些修女會出現失智狀態,而有些到了一百歲,生前心智評估測驗未測出失智狀況的修女,死後解剖卻發現腦中其實已出現阿茲海默症病理上的狀態,斑點和神經纖維糾結,但她們生前卻沒有出現失智症狀。

 科學家發現,因為修女擁有豐富的認知儲備,她們接受更多的教育、經常參加社交活動、經常動腦,沒有所謂退休的分界,因此擁有較豐富的神經連接,即使阿茲海默症確實損傷腦中某些部分,她們也有充足的備用神經連接,不會立即出現失智的症狀。

 要想儲備足夠認知,並不是大家誤以為的每天打打麻將或做做填字遊戲就能達到,就像大家每天固定走同一條路,閉著眼睛都能走代表這已經成為慣性,做這件事並不會再刺激大腦,我們要做的是建立新的神經路徑,再次刺激大腦, 不管是一堂新的烘焙課、踢踏舞,或是跟老師預約一堂線上外語課,大腦跟身體都會形成新的路徑去自我強化與自我保護。

 一般人學校畢業拿到文憑後,進入職場學習專業知識,也適應辦公室人際關係,就為保有一份薪資養家活口,這些學習都是強制性的,但有一天這些需求消失後,學習就開始失去動機,許多人甚至認為應該放慢腳步過退休生活,孰不知因為超高齡社會已經來臨,剩下的日子還很久,這個新的生命階段給予我們更多時間慷慨付出、自我實現、或繼續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因此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終生學習變成必要,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最好的抗老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