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器物美麗風采/潘憲榮

  • 2023-09-25

懷舊器物典藏歲月履痕,仔細品賞,令人回味無窮。

造訪苗栗蘆竹湳古厝聚落,此處是目前台灣保存戶數最多的三合院村落。

已有三百餘年歷史;近年來,荒置的建築在鄉親積極修護下,老聚落重新煥發新風采,尤其導入文創與休憩思維,別具一番風情;遊賞其間,處處充滿驚豔,目睹早期的農具及日常用品,讓人感到格外親切,仔細端詳風鼓、縫紉機、煤油燈……等,牽動不少美麗的回憶。

風鼓  

風鼓是早期農業社會的器材,主要以木料製成,上方有方形的風鼓櫃,中間為圓形風鼓肚,內有風板葉片連結搖動桿。農家通常會將曝晒後的穀粒聚集,再用畚箕倒入風鼓四角型漏斗中,穀粒慢慢滑入風鼓肚裡,此時轉動搖桿,風板會扇出一陣陣微風,將空殼穀粒及灰塵從出風口吹走,而結實的穀粒順勢掉入預置隔板內,風鼓主要在確保稻穀的品質。

農具操作有些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小時候住在外公家,農忙時期,有一回自告奮勇幫忙搖動風鼓手桿,為了好好表現一番,我很認真的用力操作;外公笑呵呵地告訴我,不能搖太快,而且速度要一致,否則風太大會把好的穀粒也吹走,風也不能太小,否則吹不走空殼穀粒;的確,使用農具處處皆學問,有很多竅門都需要用心體會。    

風鼓擔任穀粒的把關工作,看到風鼓總會聯想起,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社會上各種領域都有「存優汰劣」的機制,如果缺乏實力就會被淘汰,保有優質的條件,才能通過各種考驗。

縫紉機 

在三合院的廂房,看到一架四、五十年代舊式縫紉機,木頭桌面裝置一台縫紉機,下方有一塊方型踏板,看起來格外親切。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任何資源都要珍惜,那時一般家庭的小孩較多,衣服的效用通常是使用到極限,除了哥哥、姐姐穿完,交接給弟弟、妹妹穿之外,破損了也要盡量修補。另外有些衣、褲、裙都會空留一些摺邊,以便依需要自行加寬加長,而這些工作就必須依賴縫紉機來完成。

在布料方面,也是充分利用。當年的白色麵粉袋,常被用來做內衣褲,有一次體育課,班上阿旺穿著麵粉袋做的內褲跑操場,不巧的是褲襠上印有中美合作淨重二十五公斤字樣,大夥兒笑到肚子痛。他尷尬地笑說:「我媽媽的裁縫手藝一級棒,這件褲子做得不錯吧!」引起同學熱烈的掌聲。

小時候,每回看到母親使用裁縫車,我常會走近探看一下,老媽輕踩踏板,兩手輕巧的操作,不一會兒就完工,太棒了!現在只要看到縫紉機,腦海中總會浮現母親為家人縫補衣服的背影……                                                                                  

煤油燈

古老建築的大廳裡放置一盞煤油燈,隱隱牽動著逐漸模糊的記憶。

煤油燈,燈的主體上方和底座,都是用重量較輕的鋁材質製作的,中間是透明玻璃,裝油的底座留有一個小洞,便於燈蕊吸取煤油,點燃燈芯,煤油燈便會散發溫煦的光芒。

使用煤油燈最大缺點,除了有淡淡煤油味之外,掛放燈的上方,常會被燻黑,且隨著使用時間會日趨嚴重,小時候,老爸在家裡預置幾個吊掛點,讓煤油燈能依據家人需求變動,用餐時煤油燈出現在廚房,要做功課時煤油燈就提到桌子旁邊。不變的是,煤油燈永遠出現在家人需要的地方,放送光芒。

為了確保煤油燈的亮度,每隔一段時間,要將煤油燈拆卸下來,將燻黑的玻璃擦洗乾淨;如果久未擦洗,會逐漸黯淡。煤油燈和人一樣,都需要愛與關懷,你忽略它的存在,相對的它也會以黯淡無光來回應你。

現電力普及,煤油燈已退場,但由於其外型充滿懷舊氛圍,不少地方用它來妝點,綻放美麗風情。看到它,常會想起小時候住在山莊,那段家人在煤油燈陪伴下的幸福時光。

*   *

光陰的腳步不斷向前推移,看到懷舊器物,總會勾勒起典藏在心中的美好回憶,用心領略流光歲月,心中蕩漾著知福惜福的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