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傳統建築要保存更要活化

  • 2023-09-21

 馬祖傳統閩東建築風貌因其獨特性,已受到國內外建築界的重視,各鄉島在聚落保存工作的推展上也有了卓越的成果,雖然目前古厝重建風稍有趨緩,但民間仍有重整建的需求。因重建古厝動輒數百上千萬元,民間與政府合作成了許多古厝再生的新契機。傳統建築修了就要有人用,若只是擺著好看,恐大大影響房子的使用年限,因此在獎勵修繕的制度上應做適時的調整,甚至可以結合國際藝術島十年計畫,從再利用角度出發,讓有限的經費資源發揮最大功能。

 早年政府為鼓勵推廣傳統建築風貌,制定了相關補助辦法,聚落保存專區全額補助,非聚落保存區四成補助,而這些補助僅限外觀包括石牆、屋瓦及木門窗為對象,至於內部的結構及設施,並沒有做太多限制與規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迎合閩東建築未來發展上有更多空間的需求。目前政府有關閩東建築風貌補助已無早年固定經費可支應,大部份的重整案都是透過文化處或馬管處的專案計畫來推動,而這些專案往往受限於中央主管機關的上位計畫,不確定因素極高,對想要修繕古厝的鄉親而言恐怕是緩不濟急。

 馬管處基於城鄉風貌塑造的立場,也曾思考針對非聚落保存區進行群體開發計畫,五間或十間以上的古厝一次性的修繕規劃,以點、線、面的模式推進,最終達到全區開發的目標。但這樣的構想隨著管理處主事者的更迭也隨之變動,導致政策沒有延續性,若馬祖傳統建築仍具保存價值與意義,我們建議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要成立專責單位,事權及經費上的統一讓鄉親有所期待。對政府而言,重修建古厝在經費上可能還不是大問題,重點是修了之後要做什麼?因此再利用的規劃才是未來各鄉島閩東古厝能否大規模重建的關鍵。

 近年來政府在北竿鄉有多間重建的古厝,包括橋仔五間排歷史建築、塘岐及后澳的再造歷史現場古厝修繕、坂里的尚振大宅等,這些都是在重建之後才有再利用的規劃,其功能發揮亦受限。馬祖目前尚存許多待修古厝,應設法透過系統性的規劃讓這些古厝重新發揮塑造城鄉風貌的功能,而最終經由活化來延續生命力。古厝重修建還面臨另一個困難的是原住戶的配合度,大部份產權紛歧不利程序推動,而住戶的需求與公部門之間往往存在某種矛盾,只要能有解套的合作模式建立,與觀光發展及需求充份結合,傳統建築風貌仍可以為形塑馬祖特色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