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人其詩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教授、詩人學者楊宗翰(1976-),在今年四月最新出版的詩集《隱於詩》的同時,也一直保留著寫詩的堅持與熱情,一如他曾說的:「寫詩就是在面對真實、書寫現實、曲筆誠實。」而這個強烈的意念,如同鷹在高空中翱翔於時間和速度裡,明亮的眸子迄今仍朝前方勇敢地戰鬥,也正是有這份勤奮的精神,才能把詩人引向其筆下具有詩性心靈的特質。書裡的內涵包括了愛以及對自我的誠實,或者說,這也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感悟,以及如何以詩實現「自我救贖」的過程。
生長於臺北市的楊宗翰,天秤座的他,為人謙遜、平易近人,有邏輯的分析力,一生追求寧靜和諧與堅強的個性鮮明。年輕時,他所經歷的社會挫折與心靈苦惱也不少,但也因而促使他苦學有成,並力圖在詩歌創作中尋找一塊淨土。在學界,他專注於當代新詩史與教學;如今,四十六歲的他,教書之餘,不僅懂得享受安靜帶來的平和,還在《聯合文學》出版此詩集,勇登詩歌創作的巔峰。
《隱於詩》是菁英詩人出版的一部傑作;其表達的形式中,沒有晦澀難以理解的詞彙,沒有對想像力的限制,並在作品中保持「以象蘊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感,也是他血液裡流淌的詩行。
全書著力於對詩美理想的追求,沿著詩人感覺的經緯度伸向更廣闊的空間探索,以無數的意象從而組成了一部優美獨特的協奏曲;時而帶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和厚重感,時而沉鬱抒情,如天空之鷹優雅旋舞,亦如夜星與青松吟詠般動人。
他把生命中最好的青春時光奉獻給文學,其詩歌的偉大在於融合韻律與大自然之音的和諧,它賦予詩歌崇高的重要性,又能維持各自的特色高度,讓我除了讚嘆,實在無法多加形容。
二、應時而變的抒情詩基調
在楊宗翰寫抒情題材的詩作中,〈夜有所思〉,是我喜愛的一首小詩。其感情的基調雖然是痛苦的,但詩人直面這種痛苦卻沒有任何粉飾,反而運用想像之花,結出愛情的形象之果,給讀者心靈的搖撼是持久的。詩人寫道:
有雷隱隱
響在醒與夢的邊緣
有小雨落下
落在行人闔上的雙眼
有妳出現
只是距離好遠、好遠
有我無助
正像這首蹩腳的詩
毫無技巧可言
同一題材,詩人的〈贈妳以風景〉則體現了對愛情具有更深刻的體會:
電纜上的鳥卻是稀落底逗點
株株檳榔滴羅自天空
像細頸的驚嘆
三兩開苞的花朵句號一個冬季
湖畔以倒影默問山巒的硬度
羽毛雲朵搖拍思維
努力把自己寫成一封情書
待你細讀卻發現:
字字皆錯,句句是淚
這首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詩人靈魂的全部傾入,使人轉向對愛情的深思。雖然,面對悲傷的感情在掩卷之後,更教人覺得感傷,然而,詩人用全心靈的觀照,藉以懷念著那遠方的人,以獨具的藝術概括力,蘊聚著其深深的詩情。另一首〈夏蟬〉,詩的思想是重抒情的藝術,心境上卻有一種禪道意蘊,且具有詩人敏銳的穿透力:
蟬聲在咖啡上遊走
冷了的瓷杯燥熱泛紅
一些些禪也溢了出來
無法遏止
滾燙字跡沿嘴角滴落
從藝術講,這是詩人以心靈體驗所促成的獨特韻味的意境。更可貴的是他對愛情的那份癡情,已轉化為一種生活中的謐靜。看來詩人的悟性,無論是寫大自然,或在生活中揭示某些偶得的哲思,已將應時而變的抒情詩基調,達到了更高層次的境界,但仍不失詩人的純真。
三、結語
如果說,宗翰的詩只抒寫自己心底的一些感觸,那是不可能成為在臺灣學界備受矚目的詩人的。因為他在語言運用上的創新是明顯的,且為臺灣新詩史做出過積極的貢獻。記得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有句名言:「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騖的人」。正如波特萊爾所說,楊宗翰教授對詩歌的熱愛始終如一,他亦如一位勇於探索詩歌聖殿的英雄,而我深信,今後他必然會寫出更多優美感人的詩歌。
一隻勇毅的飛鷹--讀楊宗翰《隱於詩》/林明理
- 2023-09-08

